【采蘋】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維筐及筥。于以湘之,維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
【詞釋】
于以:猶言“于何”,在何處。
蘋(pín):為生于淺水之多年生蕨類植物,可食。
藻: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
行(xíng)潦(lǎo):積水塘。
筥(jǔ):圓形的筐。方底稱筐,圓底稱筥。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錡(qí):炊飯之器,三足鍋。
釜:炊飯之器,無足鍋。
奠:放置。
宗室:宗廟、祠堂。《毛傳》:“大宗之廟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
牖(yǒu):窗戶。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當神,稱尸。
齊:《韓詩》作“?”,美好之意。
季:少、小。
【釋文】
到哪里去采浮萍?就在南面澗水濱。到哪里去采水藻?就在那水溝積水。
用什么來盛放?有那圓簍和方筐。用什么來烹煮?有腳的鍋與無腳的釜。
? ? 祭品安置在哪里?宗廟祠堂窗戶下。誰來主持祭禮?有那齋戒的美麗少女。
品讀[國風?召南?采蘋]
* 從祭品、祭器、祭地再到祭者,層層遞進描述了古人祭祀活動細節。
* 了解商周時期古人的“禮器文化”。
蘋根生水底,葉敷水上,不若小浮萍之無根而漂浮”— 《爾雅翼》[宋]羅愿
【大白話】
“蘋”是水生植物,有根生在水底的,葉子浮在水面上,不像浮萍只是無根漂浮在水面上那樣。
“行之為言流也,雨水流行,渟蓄汙下之處,其水無原,故曰行潦”—《詩三家義集疏》[清]王先謙
【大白話】
“行潦”就是大雨之后,雨水順勢往低處流淌,積蓄在形成的積水塘,這樣的水塘是沒有源頭的。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說文解字》
【大白話】
“盛”這個字的原本的含義就是指放在器皿中用以祭祀的黍稷。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篇》
【大白話】
慎重地對待死亡、辦理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追念前賢。這樣百姓的道德就會變得仁厚了。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于宗宮;祖廟既毀,教于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之祭,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禮記?昏義》
【大白話】
古代的少女在出嫁之前的三個月,要在祖廟里接受婚前的指導和教育,教育的內容就是關于婦女的品德、言行、儀容之類的基本禮儀,教導完畢之后,要舉行一個祭祀活動,祭祀的祭品是魚,然后搭配著蘋藻一起烹飪,祭祀完畢后就可以為人婦。
本期提到的“禮器”
【掃盲貼】
鼎: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簋(guǐ):是古代中國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于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青銅器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