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的二十歲嗎?
二十歲代表著什么?年輕的身體、觸目可及的夢想,一切懵懂,一切又都擁有力量。無知,然而無畏,因為世界敞開了一切可能性。
但她卻沒有花一樣的二十歲。
那年19歲的少女,美麗又勇敢,遇到以為命中注定的愛情,戀愛懷孕,跟著丈夫遠走德國,成為家庭主婦。從此,丈夫和兒子成為她的宇宙,終于等到孩子成年,丈夫卻下了離婚通知。
付出少女青春的她,被丈夫嫌棄為沒文化、無法交流的無知女人。
而我們的女主一根筋得可愛:說我沒有文化,那我要去上大學。
于是,她準備了一年零5個月,躲在衛生間看書、深夜暗自學習,最終和兒子上了同一所大學。
是噠,我們的女主就是一代韓劇女神,崔智友。
崔智友的青春符號
《第二次二十歲》之所以值得一看,崔智友確實是一個賣點。出演重返校園的女主時,崔智友現實中40歲。
2001年,因為《冬季戀歌》,崔智友紅遍全亞洲。
顏值巔峰期,人們盛贊其是百合花一般的美麗,舒服又干凈。當時人氣如日中天,可惜后勁無力。
而今的崔智友老了很多——
作為韓流始祖,抵擋不住的除了人氣下滑,還有膠原蛋白,這確實令人傷感。但《第二次二十歲》最值得看的是劇情啊——置身這種劇情,你會驚訝地發現,導演選角的精準。
因為他選擇了你們青春記憶中最閃亮的一個部分,卻用她的衰老來提示劇中有20年的時間錯失。從這個意義上,選擇崔智友,實質就是提示你們:無論是誰,都再也沒有青春。
但《第二次二十歲》,講的卻又是挽回青春的故事。
青春本質
38歲高齡重返大學,女主硬是克服了大學新生面臨的所有磕磕碰碰,甚至消化了代溝隔閡,卻不等同真正掌握青春。
劇中最震撼的一個片段莫過于,女主站在舞臺上,像年少一般完成所有舞步,收獲所有掌聲。
曲終人散后,卻在空無一人的舞臺上大哭了一場:“上臺那天,在空蕩蕩的舞臺上想了很多。想要邊跳舞邊生活的夢,原來已經逝去了,原來我已經三十八歲了,原來那個夢已經不能再做了。”
生命是做出選擇又不斷放棄的過程。她放棄跳舞的夢想,是因為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那年19歲少女做出的選擇是不能放棄兒子。
“當年想要過舞蹈生活的夢想已經被我錯過了。但是當時沒想過放不放棄夢想,只是不能放棄我的兒子。子女不是能夠令人感到后悔的存在。”
至此,《第二次二十歲》拋出了最平常、卻始終困擾的議題:人到底怎么樣才能無悔過一生?
兩個選擇看似不能共存,但女主的失敗不在于她選擇了兒子沒有選擇跳舞,而在于她做出選擇后卻在生活中失去了自我。20年的光陰中,她成為了丈夫和孩子的附屬品,她勤勤勉勉地生存卻只為了別人而存在。
所以,在她被誤診患癌,生命只剩六個月時間時感到痛苦不已:“我把我活著的時間,一年365天乘以一天24小時,再乘以38歲,超過了33萬個小時,但是剩下的時間卻只有4320個小時。我為什么會覺得委屈和難過呢,我為什么沒意識到呢?”
編劇蘇賢京以生死之間的醒悟為契機,闡述青春不是不犯錯,青春也不是年輕人的特殊權力。但是,唯有坦誠地生活,才是最好的,因為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
人生只有一次20歲的機會,你卻可以永遠保持20歲的品質。怎么做?保持自我,竭力做好時下的事情,忠于現在的感情。
撰文/九姨沒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