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生活在農村,我家鄉農村五十多年的變化是巨大,但也是緩慢的,在農村現代化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離農村全面實現現代化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家鄉在現代化方面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農村居住環境大大改善,基本實現住房現代化。特別是經過上兩年的“三清三拆”,農村殘舊破爛的泥磚瓦房已經基本上消滅了,鄉親們都住上了樓房。通過建設五小園使村居環境得到提升,提高群眾生活質量。
二是生活電器化基本得到普及。國家通過對農村電網的大力改造,鄉親們都用上了各種電器。電視、手機、洗衣機、電飯鍋等各種生活電器已經基本普及?,F在我村基本上實現了家家有小汽車。
三是交通出行條件大大改善。政府部門通過農村四好路建設,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和公路硬底化。我村在十年前就基本實現了公路硬底化。
四是文化娛樂建設得到很大的改善。政府通過新農村建設或鼓勵農民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資金、國家補助、獎勵部分資金等方式,改善農村文化娛樂設施。我村現在建起了文化室、籃球場、健身娛樂等文化生活設施。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六是污水排放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日漸完善。我村現在已經建立起集中統一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由鎮統一派車清運生活垃圾。因此,蚊蟲的滋生得到有效控制,村民們的疾病發生率也大大降低。
這些農村現代化的變化是讓村民們切身感受得到的。但對我村年輕人的吸引力仍然有限。年輕人大部分還是外出打工為主,有些有能力的已經在大城市或縣城買房定居,留下的留守老人居多。為什么農村現代化的程度已經有大大改善的情況下,農村仍然留不住年輕人?農村還是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我個人認為,在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還有以下的不足。
一是工作機會不多,工資不高。例如我村所在鎮,大型企業只有一間玩具廠,雖然也吸引了大量不愿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進廠務工,但是提供的崗位還是有限的。加上工資水平比起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還是偏低。所以,大部分年輕人初中或高中畢業后仍然選擇外出打工的多。
二是農業耕作、銷售還是以傳統模式為主。我村農業耕作使用機械化程度低、工作強度大,加上沒有建立現代銷售模式,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就更加少了。
三是農業生產條件的逐漸變壞。這里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大量栽種速生桉導致水源枯竭,很多本來適宜種植水稻的田地孝變成了旱地,只能栽種果樹等植物,但是水果(荔枝、龍眼、沙糖桔等)受天氣變化影響因素太大,技術水平要求較高,且傳統銷售模式銷路有限。二是人為因素影響,一些種、養殖大戶及用水量大的工廠使用了大量水資源,也導致水源缺乏。如我村的山塘被承包養魚,以前干旱時是保障應急用水的,但現在給一個種養大戶承包,不僅干旱時使農民無法從這里調水,且主要水源也基本給養殖大戶壟斷了。造成大牌農田無法種植水稻。
四是農村教育現代化水平偏低。過去我村小學是完全小學,全校師生近200人,現在只剩下1--3年級,只有40多人,且校舍破舊幾近危房?,F代教育設備教學設施更是缺乏。
這些都是影響農村發展及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原因。
習近平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農業是基礎,基礎不牢大廈不穩。無論社會現代化程度有多高,14億多人口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離不開農業發展。”
“現在,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堅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傳統,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工作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用有限資源穩定解決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全體農民擺脫絕對貧困、同步進入全面小康,‘三農’工作成就巨大、舉世公認。同時,受制于人均資源不足、底子薄、歷史欠賬較多等原因,‘三農’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非農產業的25.3%;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國內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普遍超過國際市場;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于城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消費支出比為1.9∶1。這是黨中央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認為,如果不解決上述我在上文中提到的農村中存在的問題,農業現代化是很難推進的。同時,農業現代化還存在土地所有制的制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過于分散和小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人才(特別是本地人才)十分缺乏、從事農業收入過低和不穩定等因素制約。
由上觀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十分迫切的和需要的,但也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工作。對此,各級政府必須要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和破解難題的決心與勇氣,制定科學可行的策略,逐步推進,穩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