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知識獲取渠道如此豐富,還需要讀書么?
當然需要。對于自我提升,讀書確實是最方便又相對廉價的方法。一本好書會給人帶來更大的提升。
于是,多讀好書就成為了許多人的畢生追求。
冰心也曾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但是,許多朋友都很苦惱——為什么這些大家都說好的書,我根本讀不懂?
可能只是你缺少了下面的東西:
標準
一般意義上的好書,能夠給多數人很大的觸動或啟發。
那么,如何判斷觸動到什么程度算大,啟發到哪一步算高明呢?這就需要建立評判的標準。
建立了評判的標準,就意味著閱讀時可以提供一個評價的切入點,可以系統地去了解一本書究竟哪里好哪里不好,哪些是閃光點,哪里是缺陷。
如果沒有一個成體系的評價標準,對一本書的了解也就很容易流于表面、膚淺,用身體而非腦子去讀書,純粹追求快感,感動也是盲目感動。
就拿小說來說,小說的三要素有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以及環境,評判的時候自然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略帶目的性地去閱讀一本小說,對于小說內容的回憶也不宜只著眼在故事情節帶來的快感上,對于人物形象的剖析,環境架構的理解也同樣重要。
例如《平凡的世界》一書,盛名在外,但我讀起來卻感覺描述手法匠氣太重,文筆過時老套,故事結構平鋪直敘,缺乏激情,可外界為什么還對它大力贊譽?
這是因為一本小說有其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兩方面,兩者同樣重要,《平凡的世界》一書或許在許多人心中不能帶來多少文學價值,可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著實影響了當時的許多人,社會價值貢獻很大。
如果不按這兩重標準分別判斷,讀不下去就掩卷而去,恐怕確實將錯失一本好書。
而且所謂小說的深度是有分層的,人與人的關系是一層,人與社會的共鳴是一層,人與世界的聯系又是一層。只看到一些書中人物關系的混亂,從而放棄讀下去,很可能就會錯失作者對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深刻觀察。
比較
比較,歸根結底是閱讀量的問題。
對于同類型的作品橫向比較,或和不同類型的作品縱向比較,得出其中的差異,優劣自然會浮現眼前。而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比較,都需要一定閱讀數量支持。
只有閱讀量足夠,充分了解足夠多同類事物的優缺點,才能在閱讀時調用充分的可參考資源進行比對。否則就難以了解優秀的作品的高明之處。
例如東野圭吾震驚文壇的《白夜行》,如果和一些本格派推理作品相比,就會發現其對人性,對兩位主角之間感情的描摹驚人地細致,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這正是某些本格作品所欠缺的,它們冗長的鋪墊和解謎過程很容易把一些缺少耐性的讀者拒之門外。
當然,《白夜行》對詭計的描寫公認很弱,很難歸類為純粹的推理小說,也是它與其他推理小說比較后得出的缺點。
又比如《明朝那些事兒》,造就它的,其實是那些語言晦澀難懂的大部頭歷史著作。相較之下,作者采用戲說歷史的方式,把歷史講得深入淺出,風趣幽默,又讓人熱血沸騰,心旌動搖,實在難得,自然能夠大波圈粉。
經歷
經歷直接影響閱讀時的感受。
作者給讀者的感動,都是與讀者的回憶、經歷共鳴的結果。
當讀者讀到一個好句子,或是被故事情節所深深吸引,產生了或喜或悲的感受,是因為文學描述觸動了讀者的記憶,讓記憶中相似的經歷與文學想要調動的情緒產生共鳴,也就給了讀者感動的基礎。
若是讀者從小在父母手掌心里長大,未曾經歷過大風大浪,也沒流過幾滴眼淚,想必很難理解作者對世事無常的感嘆。
這就是為什么一本《紅樓夢》,少年讀看到男女情愛,中年讀看到世間百態,老年讀看見滄海桑田,正是因為經歷豐富程度不同。
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讀而不思考,說不定就會因為閱讀快感不夠而放棄一本好書。
缺乏思考,不僅意味著吸收效率的低下,還意味著可解讀層次不足。
凡是好作品,多會提供各個層次的意義供解讀,情節意義,文學意義,哲學意義,宗教意義,不僅是字詞句子的堆砌,更是各層意義的疊加。這些深層意義,才是決定一部作品偉大與否的關鍵。
文學如此,電影如此,美術音樂也如此。
在《巴黎圣母院》第一章,雨果就描繪了一張巴黎的文字地圖,宏大磅礴又細致入微。
而對于這張地圖,如果不去跟隨雨果的描述進行思考和想象,腦中只會留下字詞的堆疊,意識到“啊!這有座塔!”,卻并不知道這座塔如何雄奇,如何歷史感厚重,更無法理解這本書究竟好在哪里。
知識
一本好書的作者,必然是博學的。而博學的作者會在表達看法,傳遞思想時,也必然使用其豐厚的學識。這就對讀者的學識也提出了要求。
如果讀者不具備某個領域入門的知識,就很難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了。
比如說喬治奧威爾的《1984》,以鋒銳的政治寓言和預言聞名于世,讀者需要理解英語的構成原則,才好了解新話的形成原理;知道創作背景和成書前后的一些歷史事件,才能了解這政治預言的貼切,雙重思想的恐怖,體會“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陰影。
偏見
我有很多朋友,他們或聰明或平凡,可絕大多數都擺脫不了偏見的影響。盲目肯定或否定,一葉障目,不肯從其他角度看問題。
這也成為讀懂好書甚至讀好書的障礙。
“名著一般都很難讀”、“小說有什么好看的”“我才不喝心靈雞湯”,諸如此類,實在會讓人錯失很多不錯的書。而且如果讀書之前過多地吸收別人的評論,瞻前顧后,很可能先入為主地把別人的看法代入到閱讀過程中,影響自己閱讀時的感受,甚至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缺點或優點上,從而影響對書的全面評價。
心態
讀書,確實是件需要靜心的事。心態放不平穩,缺少耐心,就很容易造成粗讀略讀跳讀,無數好文章都成了過眼云煙。有些思想深邃的句子,初看平平無奇,反復咀嚼后便唇齒留香,讓人拍案驚嘆。
所以讀書切忌浮躁,一些好書靜下心來仔細認真讀,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美。
說了這么多,不如現在就拿起本好書開始讀。
我在這里等你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