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佐格的朝圣之旅——讀《冰雪紀行》

沃納·赫爾佐格是20世紀德國電影史上一顆閃耀的明星,50年的導演生涯里拍攝了近六十部影片,被人稱為“新德國電影四杰”。艾瑞克·埃姆斯則稱他“可能是現在最有影響力的導演”。沃納·赫爾佐格作品里的主人公通常大多是狂熱、孤獨的,強調人力與天意的對抗。人如作品,赫爾佐格也是這樣一個狂熱的人。

1974年11月23日,赫爾佐格得知被稱為“新德國電影之母”的洛特·艾斯納病危的消息后,決定親自從德國徒步走到法國去看望她。之所以徒步,是因為赫爾佐格相信如果靠雙腳走去,艾斯納就能夠活下來。

在冰天雪地里,赫爾佐格一路上頂著風雪,穿過迷霧,走過森林,睡過草垛,遇到很多陌生人,也吃了很多苦,最終于1974年12月14日抵達了旅途的終點,達到了艾斯納女士的家。這真是一個心懷狂熱的人進行的一場瘋狂旅程。

唐僧師徒為了“見得如來,取得真經”,不惜十萬八千里,先后歷經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唐僧手下的三個徒弟都有能力騰云駕霧直達西方極樂世界,但為什么沒這么做?因為取經的真諦不在“經書”而在于“磨難”,最重要的是考驗取經者的誠意。

赫爾佐格在《冰雪紀行》中從德國徒步走到法國,雖然不是為了“取經”,但是同樣也是為了通過自己的苦修,能夠為艾斯納祈求到更長的壽命。因為在他看來,洛特·艾斯納的生命對于德國電影至關重要。在他的眼里,徒步跨越德法兩國去看望艾斯納,就是一場朝圣之旅,而艾斯納則是這場旅途的終點。

洛特·艾斯納是著名的影評人和電影史學家。二戰期間逃亡法國后一直定居在法國。但她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國,他的學術、檔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圍繞德國電影展開。她是最早肯定并積極推介“新德國電影”的影評人,被稱為“新德國電影之母”。艾斯納對德國電影的影響極大,曾經影響和幫助德國電影界很多重要人物。

赫爾佐格認為,正是考特納使得德國電影人堅強起來,使得德國電影人與自己的歷史連接起來,并賦予了他們“正當性”。因此,在海爾默·考特納電影文化獎頒獎典禮上,赫爾佐格在對得獎人洛特·艾斯納的致辭中說道:我們的艾斯納絕不能死,絕不允許他死,她不會死的。她還好好的,她跟本不會死。現在還不是時候,誰準許他就這樣死掉。我每踏出一步,大地就開始顫抖。當我行走,就是行進的野牛;當我停步,便是靜止的山巒。她怎么能死!她不許死,也不會死。等我到了巴黎,她一定還活著。不會有別的可能,因為我們不允許。

苦行僧們通過過度扭曲的肢體動作進行自我折磨,因為他們相信,人體在遭受痛苦時,會因生理的反應而產生熱力,進而激發出強大的內在力量,達到凈化生命的目的。赫爾佐格這次在風雪中的旅行,就是一場修行,也是一種信仰,一種對德國電影發展的信仰。于是這場旅行也變得不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他把這場旅行中所遇到的艱難困苦當做一種交換,交換的目的就是換得艾斯納的生命,最終體現的是對德國電影的熱愛。

在赫爾佐格的作品中,他非常喜歡拍攝濃霧繚繞的朦朧景致,并且偏好用大全景的鏡頭來呈現風景的空曠,竭力表現出一種原始的天際與自然,試圖創造出一片內在精神的風景,一個能夠映射心理氛圍的時空。他希望通過展現的風景來“看到人的靈魂”。簡單來說,就是人的主觀情感賦予了自然風景新的內涵。

在《冰雪紀行》這本日記體小書中,赫爾佐格也同樣采取了類似的表現手法,一路上所見所得,均呈現出這種特點。正如赫爾佐格所認為的:真正的風景“并非只是一片沙漠或是一片森林之類的地方,它應該是能表現出人的內在心境的風景,或者是內在的風景”。這種風景,對赫爾佐格來說,正是對艾斯納生命的祈求和對電影事業的熱愛。此行不僅是“朝圣”之旅,更是求得德國電影繼續發展的“取經”之旅。

苦心人天不負,或許是赫爾佐格的誠心打動了上蒼,艾斯納的生命又延續了九年,直至1983年去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這是單位“自行車棚”的一角。早晨鎖好我的祭本牌自行車后,走過這輛車,無意中看到上面的字眼,當下便覺得很帶勁。走過去...
    靜若無心閱讀 603評論 2 3
  • 最近看到一篇推薦的書單,里面首推的書是《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是兩個人,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 ...
    月落山前閱讀 553評論 0 1
  • 這里主要介紹一些對Fragment的深入理解。挑了一些個人認為比較有價值的,大部分技術博客通常都會忽略的點,列了出...
    Jerry2015閱讀 1,613評論 0 7
  • 我每天嘻嘻哈哈樂樂呵呵地活,開心就約朋友,不開心就宅家里。不再嚷嚷著要當一個很酷的人,不再拒絕老人親戚世故人情。每...
    加臍橙就好閱讀 16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