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到某國做訪問學者的人曾經歷過這樣一件事:
周末,她到當地的一位教授家做客。
一進門,他就看到了教授五歲的女兒小女兒。小女孩滿頭金發,漂亮的藍眼睛讓人覺得特別清新。他不禁在心里稱贊小女孩長得漂亮。
當她把從中國帶去的禮物送給小女孩的時候,小女孩微笑著向她道謝。這是他進不住夸獎道你長得這么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這種夸獎是中國父母最喜歡的但是那位北歐教授且并不領情在小女孩里開口教授的臉色一下子就應承下來病得中國訪問學者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他道歉訪問學者非常驚奇說我繼續夸獎了你女兒并沒有傷害他呀但是教授堅決地搖了搖頭說你是因為他的漂亮而夸獎他但漂亮這件事兒不是他的功勞具體介意我和他父親的遺傳基因一灘個人基本上沒有關系但孩子還很小不會分辨你的夸獎就會讓他認為這是他的本領而且他一旦認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的性質丑陋的孩子這就給他造成了誤區。
其實你可以夸獎他的微笑和有禮貌地使他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教授聳聳肩說請你問你剛才的夸獎道歉中國的訪問學者只好很真實的像酵素的小女孩到了茜同時贊揚了他的微笑和禮貌
這件事讓著我也許訪問學者明白了一個道理賞識孩子的時候應該賞識孩子的努力和禮貌而不應該賞識孩子的聰明一漂亮因為聰明一漂亮是先天的優勢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資本和技能但努力者不然踏實影響孩子一生的可貴品質
所以,父母表揚孩子時,別忘了三大原則:
01.夸具體不夸全部。
“寶寶真棒”,這樣的表揚對家長來說真是輕車熟路。在家長眼里,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細節都是值得的驚嘆和贊美的一一寶寶會笑了,寶寶會翻身了,寶寶會蹦了,寶寶說話了……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驚喜中,家長已經習慣于對著孩子說出“真棒”“真好”!這樣的評價,甚至一句輕輕的“啊”都充滿著贊賞的語氣。
家長隨口的夸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應該怎么做,如何努力。
02.夸努力不夸聰明
“你真聰明”一一又一個家長慣用的評語。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采取回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孩子幼兒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后,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
接著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現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你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結果2/3的被夸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03.夸事實不夸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定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夸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贊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贊美。他們會怎么辦呢?那就是在你剛剛贊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痛的事情,以示“真誠”,所以夸獎一定要謹慎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