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會吃飯,三對夫婦。其中一個家庭已經有兩個孩子,第二對老大十二歲,老二在肚子里六個月,第三對只有一個女兒,七歲。
席間說起要不要孩子的問題。
我們是那個已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從一個呱呱墜地的小嬰兒長成一米五五的小美女,期間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苦和勞累,孩子生病時的擔心和憂慮,調皮時的讓人無奈生氣,如今都已成為過往云煙,然后在自己三十四歲的時候又添了二寶,再把這些瑣瑣碎碎的事情重新來過一遍。
三口之家的那對夫婦說我們都想不開,他說人生在世短短幾個十年,自己都還沒有玩夠呢,整兩個孩子,然后生活重心都放在他們身上,豈不有些傻?
其實不然,真正陪孩子的時間并沒有多長。能陪孩子無憂無慮玩的時間僅僅是學齡前的六年,等到小學一年級開始孩子便被無盡的課業占用了多數在家的時光。但現實就是這樣,比你優秀的人還還要比你努力一百倍,你有什么不拼搏的理由呢?
當孩子長大,不是我們不陪她,而是孩子根本沒時間讓我們打攪。到了中學時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不情愿總和父母在一起。大學時住校,畢業了,獨立了,還有家長多少事情呢?
有時也會問自己,到底為什么要老二?
那個三口之家的爸爸說,還有一個不想要二胎的原因是:你把他帶到世上,你能給予孩子什么?你能保證的只是他一日三餐溫飽的能力,還是可以給他提供足夠豐富教育資源的實力?
不置可否,這確實是應該在要娃之前慎重考慮的一件事情。孩子從一懷孕到在哪家醫院生產?去哪家早教機構接受早期教育?選哪個層次的幼兒園?上公立小學還是私立學校?這些都直接和經濟基礎掛著鉤。
他說如果你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那還不如不要把他帶入人世受苦。
無可厚非,這是切切實實的現實。
這個話題讓人沉思。
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生這個孩子,孩子卻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父母。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你就只能全然接受。不論是貧窮或者富有,不論是智者還是愚人。
回想起自己給這倆寶貝的一切,有多少是我強加給他們的,又有多少是他們想要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是盡量給他們最好的。
生二胎或者只要一個又或者丁克,沒有什么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不可能將自己的意念強加到別人身上,但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并不方長。只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認真撫養他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他們成長。不妄帶他們來這人間走一遭。
看著女兒一個人在下雨的窗臺前默默數雨滴的童年,一個人抱著布娃娃假裝著保護妹妹、弟弟或者被哥哥、姐姐保護的童年,一個人在溫室里不曾經歷風雨的童年,一個人獨占世界而不懂得分享的童年。我在想:在我們還有能力、有精力的時候為什么不給孩子創造一些擁有更多親情的機會?真的到了他們需要幫助和理解的時候,周圍的人是否會像親生手足一樣去毫不猶豫地幫他們?
當我晚上和兒子坐在床上給他講繪本的時;當他邁著蹣跚的步子跑向我時;當他努著嘴巴學著叫媽媽爸爸時;這種幸福的感覺完全不亞于初次得女的喜悅。
看著姐姐抱弟弟嬉鬧,或者安靜的坐在沙發上看畫冊的場景,真是觸動了身體里那根最柔軟的神經,眼眶微濕,心頭全是柔情,連缺少情商的爸爸都說這是最美好的畫面。
和姐姐聊天,她說再熬六年,孩子就該上大學了,那時自己也就解放了。六年啊!后半人生中有多少個六年要渡過,而這些日子已將不再有孩子的陪伴左右,我們終將是要和那個白首相依的人共度余生。
正是因為我深有體會,有些話題和父母談不來,平時很多心事便和姐說,快樂和憂傷統統道出,不害怕她笑話,不擔心她知道后有什么顧慮。這樣擁有與手足相親相愛的機會,從孩子到成年,一路相互扶持,即使父母年邁逝去,也能有溫暖相依相伴。
不為感恩,只為安心。
終于明白為什么自己要這么做了,是為了讓我的孩子懂得如何去愛更多人,懂得世界并不只是孤單自己。
孩子漸漸長大,而我們越來越老,日子卻仍然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只希望這種幸福感能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
-END-
我是閑茶淡花,忙碌生活中點滴感受以記之,并與你分享。
讀完若有收獲,記得關注、點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