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霧滿攔江
講兩個故事:
? ? ? 一培訓公司外聘司機,是個非常挑剔的怪人。有一次,司機帶朋友去一家很簡陋的街邊飯館吃飯。這種小飯館,服務質量是短板。但是司機坐下來就大聲抱怨,嫌飯館衛生不好嫌服務員不會看人臉色,吆吆喝喝的吵著要上熱毛巾。飯館惹不起這尊神,只好專門給他燙了條熱毛巾。毛巾上來他又不干了,嫌開水有怪味毛巾有餿味,非說人家拿來的是擦腳毛巾。鬧了好半晌,又強迫服務員給他報菜名,嫌服務員聲音不夠清亮,姿式缺乏訓練,氣得飯館老板拿菜刀探頭探腦,看他們人有點多,這才縮了回去。鬧夠了吃飯,飯菜剛上來生意就來了。原來這個司機瞞著培訓公司在外接單,大概算是專車的意思。急忙開車過去,有那么三個人就在小飯館門口打車,和和氣氣的,去的地方也不太遠——等車到地方時,乘客指著前方地面磚的一條線,隨口說了句把車停那兒。等司機一停車,乘客立即翻臉了,說司機停過線了,非要退回去重新停。可司機退回去重停,人家又不干了,說沒停到位。期間各種貶損污辱,各種人身攻擊。司機畏懼對方人多,不敢吭聲,一次次的按照對方要求重新停車,人家一次次嫌沒停到位,越斥罵他越來勁,還不停的拿手指戮他腦殼。足足過去大半個小時,司機停車幾十次,終于受不了,低聲下氣的央求對方放過他。但是對方堅決不肯,繼續羞辱繼續人身攻擊,并強迫他繼續重復停車,直到滿足對方的要求為止。終于在司機臨近精神崩潰的剎那,對方滿意了,下車時冷笑了聲:懂點規矩,別太拿自己當回事兒。
? ? 值此司機醒過神來,這幾個乘客,可能是飯館找來的,也可能是當時在飯館的客人,聽到他不停吵鬧,實在看不下去,修理他找點樂子逗逗悶子,存心給他個教訓。
? ? ?二是朋友圈中超離奇的狗血貼,《一碗面,害了一個孩子,卻驚醒全國無數父母》,這標題太搞笑了,好象全世界的父母,都盯著這個貼看一樣。故事也逗,說有位老奶奶,帶小孫子在飯館里吃牛肉面。奶奶寵溺小孫子,把牛肉全挾到孫子的碗里。孫子視此為理所當然,吃面時懷疑奶奶沒有把肉全挾給自己,大吵大鬧,把奶奶碗里的面條,全弄到了桌子上。老板看不下去了,出來勸說。大概意思是不能這樣溺愛孩子,會害了孩子的。
? ? 老奶奶受了委屈,帶小孫子走了。不一會兒,奶孫二人搬來了救兵——孩子的父親。孩子父親要了三碗面,往面里吐唾味,曰:我自家買的面,想把肉挾給誰,就挾給誰,要你管?說罷,摔錢而去。
? ? 故事中的司機,是否真的存在,不得而知——但事件,普遍性的存在于我們周邊。
? ? 有人習慣在公眾場合吵鬧,有人老是抑制不住貶損別人的沖動。有人稍被冒犯就爆跳如雷,還有人喜歡搶風頭,秀存在感。表面上看來,這是有些人不懂社交禮節,或是不懂規矩。但實際上,這是教養。是家教。
讀書心得:
? ?看過一篇文章說當“窮養兒子富養女”像一首流行歌曲一樣,在許多年輕的父母口中傳唱的時候,恐怕它也會像流行感冒一樣,將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引向歧途。一個生在富人家的兒子,父母不可能會讓他像窮人家的孩子一樣,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而一個生在窮人家的女兒,父母也一樣不可能讓她像富人家的孩子那樣,過著披金戴銀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般的生活。其實,只要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看看那些有作為的偉人或卓越者,并不是窮養與富養的結果,而是教養使然!不管是司馬光,還是曾國藩,都為中國在對子孫的教養上點燃了一盞盞的智慧之燈。特別是諸葛亮的教子書,更是寫得語重心長、言簡意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教子書中雖然有一個“儉”字,但絕不是“窮養”的意思,可以說節儉是體現在一個人身上的永恒的美德,不管他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可見,教養,就是讓一個人從年幼之時,是一定要明白的最基本的“是”與“非”的標準,是必須懂得的事理和常識;教養,是一個人內在的良好的品格修養映射于外的優雅和從容之美,能讓一個人從骨子里飄出芳香來。所以,當一個人擁有了良好教養的時候,他就能舉止合范,進退有度,在取舍之間能把握好分寸;在成功之時,他可以喜不自勝,但不會得意忘形;在失敗之中,他可以黯然神傷,但不會意氣消沉;為官為富為貴,不會泯滅良知,不失側隱之心;身為布衣匹夫,依然會傲骨凜凜,心清魂凈地做人;在犯了錯誤之后一定會從自身去找癥結,而不是怨天尤人,百般推脫責任……
? ? 教養,不是富貴人家的專屬,也不是貧窮人家的私藏,而是任何一個家庭或父母或教師都能送給孩子的一筆無價之寶,是為孩子心靈世界打造的一盞智慧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