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是什么?是心理咨詢師協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我想作為心理咨詢師,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說服”求助者接受咨詢師對其面臨問題的解釋、接受咨詢師的建議:去運動、去社交、去寫陽光日記等。雖然求助者的動機是第一位的,但是也需要咨詢師的支持、引導。
這一章中提到了說服的四個組成部分:1)傳達者;2)信息內容;3)溝通渠道;4)聽眾。我想嘗試分析一下在心理咨詢中這四部分是怎么工作的。
在傳達者這一部分,影響說服的效果的有:
1. 可信度:如果咨詢師名氣很大或者口碑很好,求助者知道并認可這一點,那咨詢師就具有了權威性。說服效果自然好。
2. 可知覺的信賴性:如果求助者的動機很強,一般會自然而然地信賴咨詢師,覺得咨詢師是站在自己這邊,來幫助自己的,甚至把咨詢師當做救命稻草。
3. 吸引力和偏好:對那些我們偏好的東西,我們更有可能做出回應。咨詢師的外表也很重要,李克富老師就曾經說過:弗洛伊德的成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長相很帥。這部分如果先天不足,只能靠后天盡量補救了。除了長相,還有相似性,我們傾向于相信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按照這個原理,“星媽咨詢師”更容易被“星媽星爸們”信任,因為我們具有相似的經歷。
而在信息內容這塊兒:
1. 理智對情感:認知行為療法更適合理性的人,一般這些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對較高。而對于比較感性的人,或者自我不是那么成熟的人,是不是就需要少一些分析,多一些共情、支持、以及體驗呢?
2. 差異:如果咨訪關系非常牢固,求助者非常信任咨詢師,那么咨詢師與求助者的觀點差異大,會引發更大程度的觀點改變。但是如果咨訪關系并不牢固,就貿然挑戰求助者的原有信念和觀點,反而會引起求助者的防御,或許也會產生本章中所說的“態度免疫”。
3. 單方面說服和雙方面說服:在咨詢中,共情求助者是必須的。尤其對于比較弱的求助者,傾聽、共情、支持應該占大部分。我想者應該屬于“雙方面說服”,既要理解求助者現有的感受、觀念,也要協助他做出改變。
4. 首因對近因:這個沒想到有什么應用。
溝通渠道部分:
現在咨詢的方式可以面對面,可以電話,可以視頻,甚至可以用短信。渠道很多,至于各自的優缺點,我還沒進行深入思考。書上說“如果一條信息難于理解,那么用文字形式表達時其說服效果會最佳”。我想,這是不是意味著,如果有必要向求助者解釋一些理論的東西,讓他自己去閱讀些相關書籍比我們口頭解釋,效果要更好。
聽眾部分:
了解求助者的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發展特點。
其實寫到這里,我才意識到在咨詢中發生的“說服”和在社會上更多見的“說服”場景有很大不同,這種對理論的套用多少有一些勉強。咨詢的整個流程、時間設置、場地設置,咨訪雙方“不求不幫”的關系等都為“說服”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但即使這樣,咨詢師也不一定能幫助到求助者,讓求助者做出對其有利的改變,可見人在某些方面是多么難被說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