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才看到封面的標題,腦海里突然就有了想扒一扒自己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零七碎八的實踐,于是有了這篇“不務正業”的讀后感】
從教九年,有八年和作文教學打交道【一年級沒訓練】,單槍匹馬的在作文教學的路上也是靠“做作”,整出了一點名堂。
二年級學生開始要寫日記了。我就開啟了《快樂寫日記》系列訓練。
通過一堂課的游戲互動,讓傳說中的沒東西可寫,只能流水賬代替,沒了借口。沒東西,那就主動創造點東西,讓寫作源頭活水不斷,激發寫日記的興趣。因此游戲過程則成了日記的主旋律,待到學生寫日記開始上道了,這個系列的活動也就功成身退了。
《快樂寫日記》plus版本《日記漂流瓶》,飄了一個多星期,就夭折了。每天隨機輪流一個學生將日記漂流本帶回家寫,日記內容不限,寫完家長點評。下次,另一個學生先閱讀前面的文章,再寫,以此類推?!井斎唬刈o日記漂流本的出場順序肯定是夾心漢堡型的,互學互鑒,這樣才能用同齡人帶動同齡人的成長】可我怎么努力回想,也想不起來夭折的原因。
三年級,作文起步教學,教不好改起來就頭疼的很?!睹咳招【毠P訓練營》
【以第二個三年級為例】就應運而生了, 每日我布置一個主題,訓練營的小成員根據主題自主寫作,發在微信群里我晚上一一點評。
在那段高強度工作下,還堅持組織這個訓練營,確實是有點“入不敷出” 了。每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還要堅持點評幾十個人的小練筆。但看到孩子們的寫作熱情如此高漲,為了堅持完成每天的小練筆,對生活多了一些觀察和思考。我牙一咬心一橫,即使忙活到晚上十一二點才開始點評,堅信自己的“做作”是對的,又動力十足,盯著屏幕開始批閱起來了,在他們的文字中感受到八九歲孩子的世界。
還是成功地刮起了一陣大風,孩子們對于寫作還是有了很大的興趣。那兩個月的“魔鬼訓練”,部分營員參加區衛生所的“預防近視”兒童詩征文比賽,2人獲二等獎,4人獲三等獎,一人作品《假如我當一天媽媽》發表在省級刊物上的好成績,初見成效。當然,這些不是什么值得拿出來分享的大事件,充其量就是證明自己和孩子們努力的兩個月還是有鮮花的。
這也不是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孩子愿意把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樂意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寫成文字,愛上寫作過程中的這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才是我想要看到的。
四年級的我們,開始有了參加作文競賽的底氣和實力了。
什么友阿杯征文比賽,創作杯征文比賽,生態道德征文比賽,致敬新時代征文比賽等等,只要有征文比賽,我都會建議甚至是要求,全班同學都參加。大部分的成功,都是刻意練習的結果,寫作也不例外。
在慎重報名那一刻起,就會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寫作素材,這些能夠最終被選上來的素材,都是經過自己精挑細選,反復斟酌確定下來的,這樣又多了一次寶貴的選材訓練。什么樣的材料能夠更好的服務于我的習作,讓我的習作表達更加順暢,具有可讀性。
通過初選,成功進入決賽的,便有了一次和同齡人同臺現場“競作”的機會。小學校園生活多了一次值得回憶的經歷,當拿到證書的那一刻,可以毫不掩飾自己的笑容,那都是自己一次次努力的勛章。
那些即使沒有成功突圍的,可以在失落之后思考自己作文不出彩的原因,不躺在自己現有的成就——作文本上的優星,教室佳作墻上止步不前,再接再厲,為下次的出發重新蓄力。
五年級【以支教時期為例】教師下水文。
雖然已是五年級的孩子,因為基礎薄弱,寫作估摸著停留在作文起步之后的一小段的距離。不知道怎么去寫,那作為教師的我,就現身說法——寫下水文。
教之前,自己根據主題先寫。在寫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大概在哪些地方會遇到困難,這樣在教的時候,能夠有選擇性的講解一些方法,在教的層面盡量做到全面。
學生在寫之時,悄悄地在教室里巡視,看看習作的進展,發現大部分人都卡住的時候,不好意思地打斷一部分人的思路,開始讀自己的下水文,給學生提供一點點寫作思路。
先讓他們有一個梯子的模型,去打造屬于自己的梯子,然后順著這個梯子慢慢地往上爬,爬到上面,撐起一片寫作新天地。
一個學年的訓練下來,不說每個學生的習作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至少遇到不同的題材,知道該怎么去動筆,大的方向不偏離。
六年級“好作文都是改出來的”
不想讓批改作文剝奪了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幸福感。我開始偷偷摸摸地在課堂上教學生如何自評他評作文,畢竟這在現有的規章制度里【老師居然讓學生改作業】,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還沒有看得見的,拿的出的“成果”解封這一規則。
教他們如何鑒賞一篇作文?一篇好的作文【單元習作】必須具備些什么?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表達作者筆下的這段話?你從作者的文章中學到了什么?你要向他請教的是什么?你覺得他在哪個地方還需要提升一下?畢竟沒有一篇作文好到無可挑剔,也沒有一篇作文差到一無是處。
平常我一個人,一節課能啃十本左右的習作,五十多本的習作得如老黃牛一樣“沆哧沆哧”四五個小時,才得以解脫。大作文像一個噩夢,更像一座大山,壓在我們的肩頭,無法輕松上戰。現如今,一節課,五十多本習作輕輕松松批閱完畢。我可以“高枕無憂”地坐享其成了。作文二次教學材料取之于生,用之于生,何樂而不為!
學生在這個自改,他改的過程中,本著鑒賞家的責任感,學會了賞識,也學會了避坑。別人寫的好的地方,我要找到她問問是怎么寫得這么好的,取取經,這樣我下次可以引用借鑒。別人寫的不好的地方,我除了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出一些建設性的修改意見,還能時刻提醒自己,萬萬不能寫成這樣。
就這個目前百利而無一害的體驗,教我怎能不將這個偷偷摸摸做的事情,繼續偷偷摸摸下去。這其中的愜意,你不親自體驗一把,你永遠不知道有多歡呼雀躍。
當然,我在習作教學中這些“做作”的事,還是有很多的不成熟。描述的這些,也不是我每個教的孩子都從中受益并提升明顯了。正如葉圣陶所言:“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孩子們在這些事情中,多了很多生活體驗,對于寫作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只要有一絲光,我都會愿意一直“做作”地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