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干貨)寫作雜談——吐血分享我堅持寫作半年后的經驗
文/劉獻洛
一
我在《知足者必得常樂,惜福者必得永福》一文中提到過“物質不豐盈,精神必富有。吾嘗終日飽食,卻碌碌無為。然而艱難困苦、饑腸轆轆之時,卻常有奇思妙想,不凡見地。”
張忠良老師給我的評價是“嘗過辛苦,方知甘甜。作者的一番感悟雖與古訓不謀而合,卻不是簡單的照搬復述,而是經風經雨涉山涉水后的切膚體會,這是金錢買不到的大實話!”
這也讓我想到了貝多芬失明后作出了《月光曲》,曹雪芹被抄家后寫出了《紅樓夢》,司馬遷遭受宮刑后才寫出了《史記》。還有太史公說的那番令人振奮的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 ,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此皆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在菲律賓這大半年里,這里的飲食我不習慣,所以我不得不天天給自己單獨熬一鍋稀飯。
由于妻子的弟弟家和老丈人家條件有限,我不得不天天睡地板、沙發。
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是疫情太嚴重,回不了國而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
我曾經一度郁悶、彷徨、迷茫、絕望、失落……各種負面情緒壓得我喘不過氣,回不了國,又沒法出去工作,可以說是進退兩難、欲哭無淚。
二
閑暇時間多了,我便有了很多想法和感慨,甚至可以說是歷盡“磨難”之后痛徹心扉的感悟。
更有了機會對過去這么多年的經歷和見聞進行一番徹底的梳理。因而我常常是文思如泉涌,不付諸筆端斷不可能停下來。于是我便隔三差五地在朋友圈里長篇大論,發自己的所謂文章。
在這種情況下,上海的吳姐提醒我在公眾號上寫文章。我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還有個荒廢已久的公眾號“文藝小天地”。于是我一發不可收拾,每天都在手機公眾號里抒發郁悶心情,描寫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回憶自己的經歷,分享自己的感悟。
有人說,凡事堅持三個禮拜,就能形成習慣。堅持三個月,就能形成一種穩定的習慣。堅持一萬個小時,你就成功了!
屈指算來,我斷斷續續寫文章已有十五年了,之所以還是這種半吊子水平,是因為我沒能堅持,總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
而今年,正好有了大把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有人說“老天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也覺得寫作就好像一扇窗一樣,走進去天闊地廣。
從四月份到現在,我堅持每天寫作,并打卡公眾號,已經形成了一種非常穩定的習慣。每天不寫文章,就感覺周身不爽,總感覺有事情沒做,心里不踏實。
三
曾經有人問我,你天天寫,有沒有寫不下去的時候,有沒有沒東西可寫的時候?我說當然有了。
不過這就要從你的閱讀量、人生經歷、生活體驗以及對文字的敏感度說起了。
要想寫出好文章,你必須有所積累。不但要博覽群書,而且勤加思考,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當你有所沉淀之后,你就會發現寫文章并不是一件難事。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嘛!
要想提高寫作水平,就要多讀經典小說、散文、詩詞、哲學等等,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都可以,而不是讀一些雞湯文、小雜志。這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個人如果能將厚書讀薄,能將薄書讀厚,那么他就離成功不遠了。這一點,很多愛好寫作的人都深有體會的。
我是從初中開始就堅持寫日記、做讀書筆記的,一堅持就是十年,家里堆了厚厚的一摞筆記本、日記本,我把它們視為珍寶,讓父親幫我藏在老家的甕里。
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就曾建議:“閱讀,閱讀,閱讀。什么書都讀——垃垃圾的,經典的,好的,壞的,看看它們是怎么寫出來的。就像一個跟木匠師傅學藝的學徒一樣去學習。閱讀,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從高中開始,我便瘋狂地讀各種小說,包括《家》、《春》、《秋》、《子夜》、《白洋淀紀事》、《創業史》、《苦菜花》、《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人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奇特的一生》、《魯迅全集》、《毛澤東詩詞》以及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等等。那時候,好友周冰正好有一張洛南圖書館的借書卡,我便借過來拼命的借書,廢寢忘食的閱讀,而且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上大學時,圖書館豐富的藏書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在大學時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在圖書館里看書了。那時候,除了節假日做兼職之外,我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花在了看書上,有時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有時揣摩體味、認真研讀,并作了大量讀書筆記。
那時我看了很多閑書,但主要還是以文學類居多。比如《夢的解析》、《契約論》、《張居正點評資治通鑒》、《全球通史》、《活著》、《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榻雜記》、《畢淑敏散文》、《讓高貴與高貴相遇》、《塵埃落定》、《流血的仕途》、《肖復興散文》、《雅舍小品》、《青山自在紅》、《萬歷十五年》、《紅頂商人胡雪巖》、《圍城》、《寫在人生邊上》、《孫子兵法》、《六祖壇經》、《道德經以及四大名著等等。
但是我卻因為貪多求快,博而不精,才導致收效甚微。但我記得有人說過:“讀過的書就像吃過的飯,早已融入了你的骨子和血肉里,讓你成為了今天的你。 ?”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時,反復讀某一本經典書籍,潛心鉆研,火候到了,也會有所成就。有人畢生研究《紅樓夢》,最后成了紅學家。易中天先生幾十年如一日,精讀《三國演義》,最后上了《百家講壇》。就在這即將過去的九月份,我不但一邊寫作,一邊給各大平臺投稿,還抽空看完了陜西作家陳忠實先生的大作《白鹿原》,感覺日子過得很充實。
在《洛南文友匯》公眾平臺上,我就看到了一位民間高手冀宏亮,他在工地上干活之余,利用閑暇時間讀書看報,“熟讀唐詩三百首”,模仿杜甫的《兵車行》,寫下了一首詩《贊民工》,生活氣息濃厚,立意十分高遠,令人驚嘆!一篇文章竟然得到了九個人打賞。所以模仿有時也是一種初級寫作技巧。
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多讀多思多寫,必有所成。
所以只要喜歡,就去努力、堅持。能不能寫出好作品,不在乎你有多高的學歷,而在于你是否用心去努力、付出了。
做個有心人,你就能處處發掘出寫作素材,激發出寫作靈感。
以前我看古裝劇時,總會隨時記錄劇中出現的古典詩詞和常識(而現在很多古裝劇中經常出現一些常識性錯誤,真的讓人大跌眼鏡)。看現代劇時,我會隨時記錄劇中一些充滿哲理的臺詞。看外國片時,我會留意故事情節和劇情的演變以及各種亮點和淚點。
看到一只狗時,我會想它是什么顏色,幾歲了,從哪里來,為什么叫,看到陌生人了才叫,還是遇到任何人都叫。遇到的陌生人是誰,他來干什么,他穿著什么衣服、鞋子,他的神態、動作、語氣等等。
遇到天下雨了,我會思考為什么會下雨,是牛毛細雨,還是豆大的雨,抑或是瓢潑大雨?有沒有伴隨著刮風、打雷、閃電?雨中有沒有人,他們在干什么,為什么還不回家?
這些都可以用作寫作素材。所以我們要熱愛生活,并養成隨時捕捉并記錄靈感的好習慣。
讀到一篇文章,我們要看它寫得如何,好在哪里,差在哪里?是否有真情實感?是否有懸念?語句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準確?有沒有錯別字?構思是否巧妙?有沒有我們值得借鑒的地方?
并有意識地去仔細觀察人和各種事物,并從不同角度去認知。多研究人性。多做筆記、多寫日記、隨筆。記錄你的情緒。聽民謠或古典音樂、聆聽他人的聲音、采訪他人、看電影、旅行等等,這些都可以引起思考,激發創作靈感。還要多觀察、多提問、多分析、多總結、多討論、多分享。
能寫就多寫一點,不能寫的話,出去放松一會再接著寫。多想象和聯想,多和各色人等交流。思考的過程就是在心里進行創作的過程,然后只需要寫下來就行。這些都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必經之路。
四
關于寫作,洛南高人張忠良老師昨天向我傳授了一套“內功心法”。他說“寫文章也沒有什么秘訣,一是自自然然,有感而發,不要做作,為寫而寫;二是有選擇的讀一些高人名著,反復吟味,讓自己眼高;三是不停地寫,寫的過程中琢磨每一句話如何表達更好,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語句如此,整篇亦然;四是經常與文友互動,融進圈子,但又不能拿圈子的水準來要求自己,圈子里相互客氣,言不由衷,把很稀松平常的文字也捧上了天,到頭來起不到促進作用,反會害人;五是多交良師益友,在生活中當一個細膩有心的人,為寫文章開掘無盡的源泉。”
我覺得這對一個愛好寫作的人、想投入寫作的人或者說想提高寫作水平的人來說大有裨益。
張忠良老師對我一篇詩歌《跨越千年的愛戀》進行評價時,說了一段話“在文學品類中,詩歌和小說主要靠聯想和想象,抒情性較強的散文也是。什么時候沒了這個,就別寫文章了!有良好的想象力是藝術人最重要的特質,你一定會成功的!”憑張老師這句話,我一定會努力在寫作這條道路上堅持走下去的。
五
以前看過嚴歌苓的一個講座,她說“作家百分之五十靠的是天賦,然后還要加入百分之二十的職業訓練,再加上百分之三十的努力。”如果沒有很高的天賦,那就多努力、多訓練吧!
她還提到她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寫作系學習時,老師是如何訓練他們寫作的。這一點和我有些做法是不謀而合的。
她講到“上課時,我們12個同學坐成一個圈,老師就坐在大家中間。然后老師說,某某某,你出一個詞兒。被點名的同學先出了一個名詞,然后老師就叫第二個人,某某某,你接一個動詞。接了動詞以后,他又要求,用任何一個你想到的、最最獨特的動詞,來讓這個名詞動起來。這樣一種訓練就是要告訴你,什么詞能使文章變得非常有活力、非常有動感——走得更快的,一定是動詞,而不是形容詞。
為什么我現在寫的小說畫面感很強?我覺得這跟我在學校受到的訓練是很有關系的。”
之所以引用這一大段,是因為我覺得這種訓練方法對每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來講都是行之有效的。
六
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血有肉有骨架。骨架就是文章結構和技巧。血肉就是文章的靈魂和內容。有骨架沒血肉,文章沒有生氣。有血肉沒骨架,文章會顯得比較凌亂。
這就關乎寫作技巧的問題了,上初中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周明先生曾經教過一句話,寫作文要做到“鳳頭、豬肚、豹子尾”,那么就可以稱得上好文章了。然而,這種技巧只能應付考試罷了。
不過老師講得博覽群書,做讀書筆記,積累詞匯的話,我卻聽進去了。還有他說的倒敘手法、細節描寫、環境烘托、設置懸念、具有吸引力的標題、觀點新奇、講好故事等等都很實用。標題也很講究,一定要全方位考慮:利、情、事、秘、險、趣、議,這才能吸引讀者。大學舍友們也曾給過我一些建議,我都當作金玉良言認真地復制粘貼到了手機備忘錄里。
我在某些群里,看到過有自稱作家的人在向大家傳授寫作技巧,然后一步步引導大家去報名參加一些作家的寫作培訓課。真假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自己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法無定法”,只要文章寫得真實,來源于生活,充滿真情實感,能夠打動人心,那就是好文章。好文章也并不是華麗詞藻、大量成語的堆砌。就像商洛作家賈平凹先生說的“散文發乎真情但不要矯情。”
關于這一點,我也是得到了一位大學同學蔡新剛的啟發。他還說“先得技巧,再忘掉技巧,真情自然就是好文章!”
七
我的童年比較曲折坎坷,家庭貧困,連續遭受了諸多厄運。長大后的經歷也比較復雜,高考落榜、工作不順、情路坎坷、遇人不淑等等,好在苦盡甘來,得遇貴人,最終改變命運并娶了一位善良、體貼的外國妻子。
還有身邊人的經歷,以及各種見聞和感受,大自然的草、木、蟲、魚,風、雨、雷、電、霧、雨、霜、雪,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我的寫作素材和不竭的源泉。
而且我這個人從小心思細膩、性格敏感,凡事喜歡揣摩。
尤其是對文字比較敏感,對文學、音樂、繪畫藝術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比較感興趣,我喜歡看書、集郵、喜歡收藏、喜歡觀展、喜歡旅游……
我對知識充滿了渴望,對世間的不平感到憤怒,對他人的不幸感到悲憫,對陌生的事物總是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這都成了我鐘愛文學和寫作的緣由。
八
然而,我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寫作的呢?
以前,孩子很乖,經常是吃飽就玩,累了就睡。然而兩歲以后,畫風完全變了。再加上疫情期間,半年多了出不了門,孩子經常是無緣無故的哭,無休無止的鬧,讓人著實無奈。
而且每次我一打開電腦,她就跑過來搗亂,不是按鍵盤,就是摸鼠標,我完全沒辦法做我的事情。
我就索性關掉電腦,陪她一起玩。
每次我一拿起手機,在備忘錄里寫作,她就過來一把奪走,不是玩“兒歌多多”,就是打開YouTube看動畫片。我又不得不向她投降,誰讓我是個女兒奴呢?
一晃到了中午,我再次打開電腦,繼續寫作。這時,妻子喊道“Do you have
any plan to eat? Stop your writing and cut the vegetables, I will cook.”
我不得不再次關掉電腦去買菜、切菜,還得時不時地照看孩子,為她換尿布。妻子洗衣服時,為她搭把手。吃完飯,我須到門口去洗碗碟,因為他們廚房里沒有水龍頭。還得時不時的收拾地上的玩具、掃地、拖地,因為老丈人和妻子有潔癖。
等到下午兩三點,我把孩子哄睡著了,才能有個囫圇時間。這小妮子現在形成了一個習慣,我必須背著她走著、跳著、搖著、晃著,她才肯睡。每當這時,我就小聲的朗誦詩詞、或者唱兒歌。或者抱著她,想象著她是一把吉他,我一邊彈著吉他,一邊閉著眼睛唱趙雷或者許巍的歌。
所以整個上午和午飯后的一段時間,我就被這些瑣事纏身,根本沒法寫作。
只能在做這些雜事的時候尋找素材、激發靈感、進行構思。當雜事做完、孩子睡著后,我才能真正靜下來專心碼字。但是,有時靈感來了,你想立刻記下來,卻被這些事打斷而遺忘了,真的感覺很難受。
我一般先想好要寫什么,然后在腦子里大概想一個框架以及自己想表達什么思想,然后就開始寫了,就像老家人做棉襖一樣,納好了外層,基本上成型了,然后再在里面填充棉花,然后再縫合成衣服,這樣有時會寫得很順利,有時會比較吃力。當我寫不下去的時候,我會再想一個主題去寫,所以一般我可能會同時進行好幾篇文章。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過有人分享正確的寫作流程提到張凱老師把它分為6步:選題、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深度思考、設置框架、動筆。其實,這也與我的寫作思路不謀而合。
等到我寫完文章,需要用網絡發布的時候,卻經常因為網絡跟妻子發生爭執。她最近跟著老丈人學會了在線玩撲克牌。早上一醒來玩,下午有空玩,晚上玩到一兩點,簡直到了一種癡迷的境地。我一旦打開網絡,她的游戲就會卡殼,每當這時她就恨不得吃了我,因為是我占用了她的網絡,使得她損失了幾萬虛擬金錢。
我才發現,每個人都有“我執”的一面。
九
菲律賓網速到底有多慢呢?
2020年,出國華人歸國前,需要提前十四天在國際健康碼上申報健康狀況。然而因為網速慢,我申報的時候總是加載不出來數據,好不容易加載出來了,也填好了,卻總是提交失敗,顯示系統繁忙。
買回國機票需要提前預約,并且下載相應的APP,注冊登陸。我在這大半年了,手機也停機了,無法注冊。因為網速慢,下載一個APP也要大半天。
同時,票價貴,票難搶,好不容易看到一張機票,因為網速慢,卻被別人搶走了。現在呢,買票還要無休止的排隊……
看影視劇呢,網絡幾分鐘卡一次,正看到關鍵的時候,卻半天加載不出來,你說氣人不?
小孩看個動畫片,總是聽見她大喊大叫“why why why”?
我們只能無奈地說“No Wi-Fi,please wait"
一家人天天為了網絡吵來吵去,令人十分抓狂。現代社會,沒有網絡令人難受,有網絡用不了讓人想撞墻。
有時,我好不容易寫完了一篇文章,配好了插圖,卻始終發不出去。只能不停的刪圖,直到能發出去為止,真的是無奈至極!有的時候,到了晚上十二點,也沒網絡發布文章,于是一天的機會就沒有了。因為公眾號一天只能發布一次。
十
所以我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零碎時間,在手機備忘錄里寫作。等到妻子停止游戲的時候去發布文章。
所以,我的寫作時間都非常的碎片化。有人說,時間嘛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會有的。
凡是想做一件事,你總會抽出時間來做的。凡是不想做一件事,你總會有千萬個理由放棄的。
就像魯迅說的“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對此,我深有體會,除了吃喝拉撒睡,我恨不得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寫作,簡直達到了一種狂熱、偏執的境地。
以前上大學時,看過一些財經書籍和雜志,記得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說:“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為使英特爾始終保持領先,他要求“所有工作人員一直處于一種偏執之中。”記得大學室友馬玉增很認同這個觀點。
阿里巴巴總裁馬云說:“做人要像瘋子一樣幻想,做事要像傻子一樣投入。” “因為沒有幻想就沒有創新。而沒有投入和苦干,幻想永遠只是一張白紙。” ?
我為什么對寫作和文學如此狂熱呢?這真的不好說,愛好這東西有時挺奇怪,也挺私人化的。因為你愛好的,別人不一定喜歡。念念不忘,必有回想。當你愛好一樣東西時,就會凡事都朝那方面想,處處在這方面使勁,你就不愁沒東西可寫。
其實有時候,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一些瑣事,也有可能是因為心情不好,也有可能是說不上來的原因導致我就想偷懶一下。只能在心里告訴自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堅持下去就有收獲!
以前,我寫作純粹是出于一種想表達的沖動,想記錄一下自己的生活軌跡和感受。就像沈復在《浮生六記》里面寫道“東坡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
現在呢,我覺得寫作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充實,可以讓郁悶的心情找到一個發泄的出口,寫作可以讓精神得到放松,讓思想得到升華,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
無拘無束,天地任我游,我手寫我口,我就是一位大將軍,調遣著文字的千軍萬馬,那種感覺好不威風!
十一
記得張忠良老師在對胡永宏老師寫得一篇文章《恩師張忠良》進行評價時說過一段話。我以為是迄今為止,我所見到過對文學最好的詮釋,我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寫在筆記本里奉為圭臬,他說“與虛偽的玲瓏相比,真誠的樸拙是可貴的,與懸空的氣球相比,泥里的土豆是珍貴的。人身上具有人、獸、佛三重屬性,當七情六欲皆備的時候,人是人;當六根清凈四大皆空只以慈悲為懷的時候,人是佛;當欲望膨膨脹、邪惡壓倒一切的時候,人是獸,通常情況下,我們是半佛人,也是半獸人,我以為文學的擔當應該是用自己真誠的文字最大限度的激發弘揚人的佛性,最大限度的遏制消釋人的魔性,從而使這個小小寰球喜劇多于悲劇,笑聲多于哭聲。”
文學即人學,文品即文品。一個品行端正、內心坦蕩、道德高尚、胸懷寬廣、大愛無疆的人,再加上閱讀積累、人生沉淀,以及個人的努力、堅持,高人的指點和提攜,想在文學上沒有建樹都難!
試想一下,一個自私自利、品行不端、內心狹隘、懶惰成性的人能寫出什么好文章呢?
以前看過某國學大師的講座,他說過“一個心胸狹隘的人,講不出大格局的話。一個沒有使命感的人,講不出來有責任感的話。一個境界低的人,講不出高層次的話。”我深以為然。
十二
曾經有人問我,“看你天天寫作發文章,你是不是職業寫手?”
我干脆的回答道“不是,我是因為疫情回不了國,靠寫作打發時間,發泄情緒而已。”
然而現在,我卻算得上半個職業寫手了,因為我有幸給一家國際旅行社寫文章,一個月寫12篇,稿費1000元,雖然不多,但至少解決了我們一點點生活開銷,也讓我看到了一丁點希望。就像師父說的,你總算是在寫作方面打開了局面,這是好事。
但是要不要辭職專門去寫作呢?作家余華在一次采訪中說過“我要說一點,千萬別這樣,現在工作越來越難了。但是你可以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去做寫作,寫作其實沒有什么訣竅,就是一篇一篇地寫,寫不下去了也要逼著自己寫。然后你會發現你自己在進步。先是語言方面的變化,然后發現有故事有人物,一步一步來的。當你覺得寫作能夠養活自己的時候你再辭職,所以我覺得還是保守一點好。”
大作家的話肯定是可信的,如果還有人懷疑的話,請看下列網絡數據。
2014年,新浪文化提到,
碼字易,“封神”難。說中國有網絡寫手超過200萬人,為了維護粉絲流量,必須日夜兼程碼字。有“碼神”之稱的“唐家三少”堅持每天上傳8000—10000字,每年寫作量不低于280萬字,最多的一年寫了400萬字。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不出名都難。據說網絡作家排行榜上,唐家三少排名第一,他一年版稅收入高達5000萬。但是每個網站的簽約作家都有幾百位,但超過九成是沒錢拿的。
據界面新聞稱,2016年全網網絡寫手的數量已經超過6000萬,文學作品的數量則超過8400萬。網絡文學的繁榮景象,令很多人躍躍欲試。然而,真正靠寫作脫穎而出的人永遠都是鳳毛麟角。
今年九月份,新浪微博有個熱搜話題“網文作者平均月收入5133元”。據《2019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作者數量達到1936萬人,統計數據還顯示,網文作者平均月收入5133.7元。但是下面的評論卻炸開了鍋。有人戲謔說“東家一百萬,西家窮光蛋,每家一平均,家家50萬。”
還有網友表示,“平均數沒意義,大部分網絡寫手每月只能拿到全勤獎勵,必須每天碼字5000字,還要通過責編審閱,如果不行打回去不給通過,還要進行修改或者重新寫稿,要是那天無法寫出責編滿意的作品很可能這一天的碼字就白費了,少了一天就不是全勤了,更不要說那基本收入,一個月也算吹燈拔蠟了。”
更有網友提醒道“寫作當一個興趣吧,專職干太冒險了,多數中文系、文學院科班,都未必能成為好作家,從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到古龍、金庸、溫瑞安、梁羽生那批知名武俠作家,現在的唐家三少、天蠶土豆、桐華、江南…沒一個學文學的,所以,寫作超級講究天賦,要有天才般的構思能力。”
陳大維老師曾經對我殷切關懷道“文學不能養家,希望你多保重!生活不是詩,很殘酷!趁年輕,多掙點錢才是硬道理!多少人毀于文學,落魄撩到,慎之!慎之!”
的確,寫作這條道路很辛苦,想要爬上金字塔頂端也很難。很多人一生都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
沒錢事小,沒命事大。
寫作需要不停的思考,就想旋轉的陀螺一樣,很難停下來。白天雜事多,很多人就喜歡夜深人靜的時候寫作,并用香煙、咖啡提神,久而久之成了夜貓子,吃飯、睡眠時間不規律,形成惡性循環,對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影響。所以很多人也提醒我說,作家都容易英年早逝,比如路遙先生,海子、古龍,洛南作家胡云山先生等等。
十三
堅持每日寫作半年之后,我最大的變化是,寫作越來越得心應手了,寫起來也越來越輕松了。頭腦里的想法也越來越多了,想寫得東西也越來越多了。看到任何一個人或事物,我都先考慮有沒有可能成為我的寫作素材。
而且我投稿也越來越順了,被拒稿的幾率也越來越小了,這都給了我莫大的鼓舞!
我覺得寫作就像學駕駛一樣,真的是可以練出來了,就像當初我學駕駛時,教練說的“沒有任何捷徑,只能說熟能生巧而已。
現在呢,只要有一個素材或者話題,即使是幾張圖片或者聽來的一個故事,我就能成文、成詩。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寫一篇文章需要絞盡腦汁、搜腸刮肚,最終寫出來還不忍卒讀。
還有一點很重要,文章如果是寫給自己看的,草草了事沒關系。如果是給讀者看的,給粉絲看的,就一定要對他們負責,要用心寫,并不厭其煩地去修改,仔細檢查語句是否通順,是否有錯別字,文章是否有可讀性,不能寫爛文章,浪費大家的時間。你有沒有用心寫,自己是有感覺的,讀者也能體會得到的。
最后就是老生常談的一點,凡事貴在堅持,如果沒有取得成就,說明你不夠堅持。有人說,懷才就像懷孕一樣,時間久了,就會很明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啥事都干不成。
還有人說,寫作嘛,很簡單,寫得好不好不用管,硬著頭皮寫寫寫,寫不死就往死里寫。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每個人都曾有一個文學夢》,然而卻敗給了生活的柴米油鹽,敗給了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這些大概就是我半年以來的寫作經驗分享,但愿能夠幫到有寫作意愿的朋友們。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缺點和不足,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這條路也是走得很孤獨、很艱辛,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跟在智者之后”!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上海的吳志敏大姐、山東的閆寧大姐、岳陽的“愛悟者”陳大姐、菲律賓圣保羅大學的文學和音樂博士秦治洲大哥、加拿大的Joana老師、大學同學蔡新剛先生以及通過《洛南文友匯》平臺認識的胡永宏老師、張忠良老師、陳大維老師、趙新勝老師、段愛鋒老師,還有通過《禹平文學》公眾平臺認識的樂俊峰老師,是他們給了我鼓勵和指導,讓我在寫作這條道路上更加有信心和勇氣堅持走下去!也讓我在黑暗中仿佛看到了一絲絲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