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何選擇了現有的目標?(《成功,動機與目標》讀書筆記02)

你為何選擇了現有的目標?你現有的目標都是出于你主觀意識而設定的嗎?有時候我們并沒有深入去想自己為何會選擇某個目標,這一章作者就闡述了影響我們樹立目標的兩個重要因素:信念與環境。

一、信念

Q1你覺得你還可以變得更聰明嗎?

成長思維與固定思維.PNG

我們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影響著我們對事物可能性的認知——甚至還影響到我們的實際成就。這些信念不一定是被特意或謹慎思考過的,但盡管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信念的存在,它們依然強有力地左右著我們的日常選擇。

曾經的我,有一種看法——如果我是聰明的,那么我做任何事情就應該輕而易舉,無需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在做事情的時候會傾向選擇容易達成的,因為這樣可以顯示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連鎖反應,我會逃避困難的挑戰,會避免一切顯示“我不夠聰明/我很笨”的活動。——注意,這種看法是潛意識里面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信念。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了證明潛意識中“我很聰明”這個信念,我實際上選擇了不會讓自己進步更大的目標(我選擇了更容易達成的目標),而逃避挑戰,反而讓自己走上“不會變得更聰明”的道路。

那么我是如何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呢?讀書啟智呀!當初是從《拖延心理學》中了解到“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和“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概念,然后我發現自己是一個抱著固定心態的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者——總想“證明”自己能一次性做到最好。——雖然我嘴上說的是“要么不做,要么一次性做到最好”——其實是想“證明”我能夠一次就做好,我很聰明,我很棒——如果要做很多次才能做好,那就說明我不是真的聰明。

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信念?這和我自身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我是一個從小被夸著“聰明”長大的乖小孩,潛意識里我把自己的價值等同于自己在學習中所獲得的成就,也把別人的看法看得很重——如果我不能繼續做得這么好,那么我勢必會失去他們的愛,因為我不再有價值了。很顯然,這樣我必然會逃避困難的目標,以避免失敗,避免失去別人的肯定。(作者在書中就建議,夸小孩“聰明”不如夸小孩“努力”。——你獲得成功不是因為你聰明,而是因為你努力,通過努力你下次還可以做得更好。)

這兩個概念刷新了我的認知,讓我意識到我的固定思維模式,意識到改變的必要性。現在想來,“我的成功是為了證明我很聰明”,多么荒謬,但當時的自己確實持有這樣的信念。這樣的信念讓我故步自封,不敢邁出自己的舒適區。而轉變成成長思維模式,即使會面臨更多的挑戰與挫折,但無疑使我更快地成長起來,也更加快樂和幸福,因為我知道困難和失敗并不可怕,一次做不好還可以再嘗試和努力;我的價值也不等于我所做之事,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不是別人說了算,我更自尊自愛,我會成長為更好的我自己。

Q2你覺得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還是處于內向到外向的一個中間地帶?你覺得自己的個性能改變嗎?

其實一般人都兼具成長思維和固定思維,兩者作用于不同的領域,而你在所在領域的思維模式會決定你的表現。比如如果你相信“女生不擅長數學”這個偏見,那么你還會更努力地去學習數學嗎?

無疑,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改變,那么個性呢?你認為自己的個性可以改變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般人都是用它來說明本性基本不可能被改變,而其實古人說的是“難移”,而非不可移。

我之前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內向的,并且認為我不可能變得外向。讀《個性》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看法,其一是,大五人格的五個特質各是一條連續帶,個人的特質處于這個連續帶的某一點上,破除了我認為“內向與外向是兩個相反面”的觀點,其實只是內傾外傾的程度不同,內向的人更關注內心世界,而外向的人更關注外部世界而已。其二是人的個性50%由先天決定,50%由后天決定,我們完全可以由自己選擇如何發揮這后天50%的可能性,作者的建議就是無需改變性格,只需找到適合發揮自己個性長處的位置,并且適當根據情境改變自己的行為就可以了。

知道這些還沒有很深刻地改變我的信念——因為行動的時候要邁出那一步對我而言還是很艱難。很多時候,我還是拿“我很內向”來說“所以我不喜歡老是和別人打交道”“所以我不愛主動表現”等等,以此作為借口,事實上,我可以和別人很好地溝通,我也可以更積極主動,只是相比外向程度高的人而言,這需要消耗我更多的精神能量而已,某種程度上,我還是在逃避困難。

直到我讀《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了解了創新者們個性的復雜性,讓我想起了理想的“變色龍”性格——可以根據情境展現自己的不同面,并且內心沒有沖突感。一個人既可以在獨處時專注地向內,也可以在社交時積極地接觸外部世界,并且在兩種狀態下,都舒適自如。而一般人,在展現與自己平時個性的另一面時都會有沖突感,覺得不自在,感覺不像自己。榮格認為這種擁有多種多樣的性格是成熟的人格,因為它沒有壓制性格。我認為自己內向,并且表現得內向,同時認為自己的內向非常難以改變,這就壓制了自己可以表現得外向的一面,這其實也是一種固定心態。為什么要用這種思維限制住自己呢?

如此,要發揮后天的50%可能性感覺就容易了一些,慢慢成長,做一條沒有內心沖突的“變色龍”,接受自己的好與不好,光明與黑暗并存。當然,要改變還是要靠實際的行動。

Q3 想想自己還在哪些領域持有固定心態,真的不可改變嗎?

你的信念會影響你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原地踏步還是不斷進取,你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二、環境

書中主要講了環境中的觸發點(人、事、物、詞語等等)對潛意識的影響,如果潛意識中有與之相關的目標,就可能被會這些觸發點激發。可以參考作者的兩條建議。

想到兩個例子:
e.g. 如果第二天又特別重要的事情需要早起,睡前我告訴自己我明天一定要在幾點幾分起床,暗示自己的大腦,然后第二天果然在那個時間點左右醒來。
e.g. 愿景板的存在就是創造對潛意識有用的觸發點吧,一看到就想做與目標相關的事情。還有在做年度計劃時,會為特別重要的目標尋找相應的標桿人物,還可以把標桿人物的圖像貼到愿景板,這也是“目標感染”。

三、實踐建議

☆懂得什么影響你。如果你想做出更好的目標選擇,懂得是什么在暗中影響著你做這樣或那樣的選擇,這樣會對你有益。跟自己攤牌、分析對與錯,如果有必要,試圖去削減某種影響。
懂得如何判斷自己的能力。我們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如果你習慣性地對某些極具吸引力的目標說不,就該問問為什么了。你對自己的信念有多確定?是否還有其他看待問題的方式?
☆擁抱改變的機會。相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目標是重要的,而相信自己可以獲取這種能力也同樣重要。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智力、個性和體質是固定不變的——無論我們做什么都無法提高。這些“實體”信念使人把精力集中放在試圖證明自己的目標上,而忽略了發展和成長。好在幾十年的調查研究證明這種信念是完全錯誤的。持“漸進論”者則相信我們的各種特征是可以逐漸改變的。這個理論是被科學證明所支持的。所以假如你相信自己某方面無法改變,而這種信念又左右著你一生中對目標的選擇,那么是時候拋開這個觀點了。去相信自己能夠改變,這個(正確的)信仰能讓你做出更好的選擇,發揮更大的潛力。
☆營造正確的環境。另一個影響目標的因素是環境,而環境往往對潛意識產生著影響。我們讀到的字眼、看到的物件、打交道的人——我們所接觸的萬物無不觸發著潛意識對目標的追求。榜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目標感染”鼓舞著我們。換言之,我們會采納他人追求的目標——在我們認同的前提下。
☆利用觸發點進入潛意識。若想保持動力,讓你的環境里充滿提示和觸發點。它們能使你的潛意識為達到目標而努力工作,即便你的有意識思維已被其他事情占領。

四、下一步行動

1、寫寫自己對現有重要目標持有的信念和看法,找到有力的觸發點,在周遭環境布置觸發點。

PS.本篇讀書筆記根據《成功,動機與目標》第二章內容整理,另主要參考了《看見成長的自己》(信念部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