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朋友跟著驢友團在徽杭古道徒步時,在山頂的旅館吃到了我這輩子吃過最美味的豬肉。
那豬肉吃著有股清甜的味道,一點都沒有肉腥味。同行的一桌人驢友吃慣了市場上售賣的豬肉,吃到這一口都像發現了新大陸,紛紛大贊:這豬肉太好吃了!飯菜飽足后,我們仍然對那豬肉念念不忘,果斷又叫了一盤。同行的驢友還激動地跑去廚房要跟老板買點豬肉帶回去。
那個旅館的廚房由老板親自掌廚,豬肉的烹調也只是當地很普通的一種紅燒,這亮點就在豬肉本身。
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開篇先講食材選購,“大抵一席佳肴,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我在徽杭古道山頂吃到的好豬肉,就屬食材之功。
“一縣出一物,一州換一味”,同樣是豬,所處的環境不同,養出的豬相差甚大。
我國地大物博,到底哪里的豬肉比較好吃?去知乎尋找答案,網友A說大四川涼山州有個特色叫小豬兒肉,就是放養在山上的小豬,吃過才知道什么叫飼料喂養和跑山豬真的不一樣。網友B說寧夏的“真豬”比較好吃,和一般的大路貨沒法比,這種豬生性好動,肉質很好。
翻閱翻閱歷史,記載的豬肉比較好吃的地方多說是東北。據《金史·地理志上》“上京路”條,朝廷要求會寧府(今哈爾濱市境內)一帶,年“貢豬二萬(頭)”。即便海陵王遷都北京后,也只吃東北豬肉。金元時期,皇家只吃東北豬肉可見其品質。
清代農學家楊雙山在其《豳風廣義》中是這樣說的:“南方之豬味酸冷而有小毒,食之動風生痰,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北方水深土厚,風氣高燥,其肉味甘,性平無毒,大能補腎氣虛損,壯筋骨,健氣血;而秦中之豬甲天下,尤非它處可比也?!?/p>
作者同樣認為北方豬肉好,尤其陜西關中地區的豬肉質量最好,想必是豬中極品了。
東北有道很有名的菜叫白菜燉肉,那是一道東北人走到哪都不忘的菜,我試過,并不覺得太好吃,會不會也和豬肉的品質有關?
你覺得豬肉不好吃,或許只是吃到了“假”豬肉!
想想我自己江南山間豬肉已流連忘返,這要是吃了東北陜西一帶的豬肉豈不是“不知何處是家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