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觀不合,不相為友
《易經》上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p>
人能成為朋友,靠的是相同的志趣,也就是看待事物的立場與觀點接近。真正的朋友應該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乃至理想追求,或者說,朋友應該是同道。
相反的情況,古人稱之為"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就是"三觀不合,不相為友”。
那么三觀是啥?
三觀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1.世界觀:
世界觀是指處在什么樣的位置、用什么樣的時間段的眼光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的反應。它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于世界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理解,世界上也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觀的根本問題就是對于物質和精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者是統一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觀,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
2.人生觀: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領悟人生真諦,首先要對“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質是什么”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3.價值觀:
價值觀指的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體看法以及根本觀點,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并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外一方面指的是,價值的尺度和標準,這是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以及價值大小的評判準則。
這三觀不合的人是不太可能做朋友的,勉強不來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三觀,才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障礙!三觀不合的人,所說的話難有交集,更談不上碰出火花,寒暄片刻尚可,相處時間稍長,便如雞同鴨講,彼此都覺得索然無味,甚至有可能互相傷害。
有一則寓言說,青蛙和老鼠成了好友,想時時刻刻都在一起。于是,它們把腳綁在了一起。剛開始,它們在地面上行走正常,還能吃到谷子。當它們來到池塘邊時,青蛙一下就跳進了水里,把老鼠也拖下了水。青蛙在水里玩得高興,而可憐的老鼠不會游泳,淹死了。最后,老鼠的尸體浮上水面,它的腳仍然和青蛙綁在一起。一只老鷹發現了老鼠,便沖向水面,抓起老鼠,而青蛙也跟著被提出水面,成了老鷹的美食。
三觀不同的人密切來往,就像寓言中的青蛙和老鼠,只會給雙方帶來傷害。
摸不透的心就算了,不必費力去揣摩;看不清的人就遠躲,不必勞神去猜測。人生短暫,精力有限。我們應該將所有傾注于所愛的人、相處愉快的人。對于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我們大可以選擇悄悄離開。畢竟,誰的生活里也不會缺了一個人就不行。
所謂打交道,交在其次,重要的是有相同的道,也就是"三觀”要合。
二、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并不容易,觀念差異大的人則更難。貪婪的人怎么也無法理解有些人視錢財如浮云,勢利的人怎么也不會相信有些人對待別人可以做到一視同仁。人都容易以自己內心所想的為標準,以此來分析和判斷他人。如果有人的言行跟自己內心的標準不一致,則認為他人是裝腔作勢,虛偽透頂,這實在是自以為是!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是看你不順眼的。沒關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相安無事便好。朋友,沒有必要強求,意氣相投就真心相處,看不慣的就拂袖而去,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若他們走進不了你內心,就只會把你的生活攪擾得一地雞毛。
生活無需過多陪襯,三觀不和的朋友多了,越熱鬧反而越讓人感到冷清。
三、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人是群居動物,怎么可能離開群居而獨自生存?這是圈子存在的必要性。對我們平常百姓來說,處世方式相近,三觀較為一致的,自然就在同一個圈子,相互幫助,同進同退。如果我們一路同行,那便風雨同舟;如果我們只是彼此的過客,那便淡淡一笑,無需多言。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朋友不在多,而在是否能同道,是否能知心。同道則能共行,知心則能互信。
當然,志同道合指的并不是完全一樣,而是求同存異,互相包容。人生就像一列行駛的列車,中途陸陸續續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你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只是擦肩而過,有人會短暫停留,也有人陪你一直到終點。當有人要下車的時候,你可以目送他的背影逐漸消失,但是不必追。因為,分別、不會讓你們漸行漸遠;而三觀,才是你們之間最遙遠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