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斷舍離的機制
斷舍離這個概念曾經(jīng)風靡過一段時間,那么,到底什么是斷舍離的機制呢?
不是為了收拾而收拾
首先要明白作者所說的“不收拾的收拾法”。在收拾整理物品前,應該先明確一些概念。第一,要從關系軸和時間軸的角度來看待物品,正確認識到物品的時間與關系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東西是當下必用,有的東西則是“還能使用”,有的則是“以后也許有用”,不同的東西我們要明確它們在時間軸與關系軸上的位置,尤其是與“我”的關系。第二,收拾東西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保持好心情,給自己一個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沒必要把它當成一件有壓力的事情來做。
區(qū)別于傳統(tǒng)收納術
“斷舍離”的理念有一點我認為最重要,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篩選東西。篩選物品時,并不是以這件物品值多少錢,或者這件物品還能不能用作為參考,而是從“我”的角度出發(fā),看這件東西對我是否還有用,是否還有價值,以及在什么時候有價值,如果能想通這一點,想必會幫我們減少很多糾結的情緒。
我們?yōu)楹螣o法舍棄東西
當然,光是理解了斷舍離的機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應該明白自己平日里為什么無法舍棄東西,了解病源,才能對癥下藥。
物質高度泛濫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現(xiàn)在畢竟早已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了,即便經(jīng)濟狀況一般,大多數(shù)人還是能夠買到足以堆滿房間的物品,正是由于物質泛濫,在有了折扣、低價時,我們才會沖動消費買回一堆“可能有用”的東西,最后在房間里積灰,很多電商平臺上“9.9元包郵”的商品往往都屬此類。
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逃避現(xiàn)實型
不愿意面對堆積的事實,一味拖延逃避
執(zhí)著過去型
把過去的美好寄托在舊物上,也有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
擔憂未來型
充滿焦慮,缺乏安全感,過度擔憂未來
界定現(xiàn)在,主動斷舍離
其實所有“扔不掉”的人都是“不想扔”,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當下”,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人生與物品的時間性,種種“扔不掉”的想法,其實都是自己被自己的意識所困而已。
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
物品的堆積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物品的堆積其實是有害的。如果占據(jù)了太多的空間,不僅在視覺和心理上給人不適,長期堆放產(chǎn)生的細菌、塵埃也會對人的健康產(chǎn)生不良影響。
破爛的分類
對于堆積在家里的“破爛”,其實也可以進行分類。
不用的東西
早已不用的東西,只是因為偶爾的拖延或者心頭猶豫才一直沒有扔掉,這類物品需要下定決心盡快解決,否則很可能拖著拖著就忘記了它們的存在。
還在用的東西
這類東西雖然還在用,但也是勉強在用而已,需要做好決策及時更換,用與自己不相配的東西,其實是在影響自己。
具有懷念意義的東西
這類東西有著特殊的意義,要針對性地想好如何處理,是丟是藏都要慎重。
當雜物占據(jù)了空間
鎖定現(xiàn)在與日常
無論是前面提到的“破爛”,還是那些有用的東西,在取舍時都需要確保把目光鎖定在現(xiàn)在與日常,把重點放在高頻使用品上,不要分散精力。
找回對自己的信任
在扔掉東西時,也許有給自己樹立信心,通過果斷的扔棄,明確自己的決斷力和守約能力,恢復信心,更好地斷舍離。
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以自我為軸心
這一思考法則在前文也有提及過,重點就在于,在考慮物品是否有用時,一定要以“我”為主語。是“我還有必要用這件東西嗎?”而不是“這件東西是否還有用”,形成“是因為真的能用,我才在用”的物品管理狀態(tài)
把時間軸放在當下
在書中,作者把物品與人的關系比作人與人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人們身邊的朋友伙伴會不斷發(fā)生變化,人際關系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物品與人的關系也是如此。所以,在選擇物品時,一定要弄清物品是否適合當下的自己,只選擇當下必要的東西,幫助自己更好地斷舍離。
理清掃除的概念
在斷舍離中,掃除不是單純的物歸原位、擺放整齊,“掃除”分為收拾、整理,以及表現(xiàn)為掃、擦、刷的打掃。
知行合一
書中的“知行合一”其實指的是對信息的斷舍離,扔掉多余的信息,只選擇自己能夠付諸行動的信息。
活著就是要不斷做選擇
斷舍離衍生出的“選擇力”概念,對物品可以愛惜,但還是要會斷舍離,同時學會減少選項,提高自己做選擇的能力,這樣才能把斷舍離付諸行動。
斷舍離的實踐方法
這一章節(jié)的實踐方法我覺得有很多參考價值,但并不適合照搬,所以這里也只記錄我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僅供參考。
提高收拾的動機
在想要收拾東西做斷舍離之前,人們總是很難開始付諸行動,為此,需要有一定的方法來幫助自己開始工作。
集中一點搞完美
開始面對一項龐大的收拾工作時,我們總會覺得無從下手,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從一點開始,一只抽屜、一張桌面、一個柜子都是不錯的選擇,一開始整理時不需要定下太大的目標,只要把一處收拾完美了,獲得的成就感與愉悅感自然能增加接下來收拾的動力。
根據(jù)目的選擇斷舍離的場所
同時,要提高自己的動機,也要選好斷舍離的地點。如果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書房工作,那么可以優(yōu)先整理好后書房以提升工作效率;如果休息質量不好,可以優(yōu)先收拾臥室,給自己一個清爽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
從扔東西開始
剛開始選擇斷舍離,最難的肯定是扔東西,面對家里的東西,總會產(chǎn)生一種迷茫情緒,所以,一切先從“扔”開始。首先果斷地扔掉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先從最基本的事情開始,再一步步地收拾整理。
大中小三分法
扔掉垃圾之后,就要開始對東西進行分類。書中給到的是可以重復的“大中小三分法”。先對物品分成三大類,比如廚房里的,就可以分為餐具、烹飪器具、食材這三類,而每個大類又可以再細分三類,比如餐具就有盤子、容器、杯子這些,每個小類繼續(xù)細分,就可以明確物品細節(jié),做好整理與取舍了。
751總量限制原則
從空間里限制物品數(shù)量
斷舍離提倡的收拾空間,是要給物品留出足夠的流動空間。在看不見的那些儲物空間,物品只要放滿七成就好,,余下三成來保證東西可以自然輕松地取用;而那些架子、櫥柜等收納空間,只放五成就夠了,這樣可以保證美觀與清潔;而能看得見的那些場所,比如桌面等等,只需放置一成物品即可。
替換原則
這是限制總量的另一條原則,可以限定自己所用物品的總數(shù),如果有了新的物件,就淘汰掉其他,以保證總量不變,自己使用的永遠是新的與必需的東西。
日常物品的整理原則
對于日常物品的整理,需要取用的物品,也有其需要遵循的放置原則
只需一個動作原則
對于日常每天要用的東西,最好的就是一個動作可以取到。如無必要,盡量都不用在食物外面套上皮筋、袋子一類,即便需要保存,用個夾子夾上就可以,方便隨時取用
自立、自由、自在原則與“每次”原則
這兩條原則易于概括,第一是物品擺放要能夠自由選擇、放置舒適;第二是**每次都只在必須的時候購入這次所需的物品,因為不良品庫存=負債,所以不要一次囤積過多,哪怕價格再低都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