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里的墻》這本書,很早就聽別人推薦過,以為是一本講成功學的書,所以一直沒讀。直到最近,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阻礙,無意中看到這本書,想想即使是成功學,最少也可以讓自己熱血澎湃一下吧?才拿起來讀。
說實話,讀完之后,真的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雖然從目錄上看,依然具有成功學的煽動性,但是作者背后的理論支點和思維模式,卻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 你的安全感來自你的內心
安全感這個詞,我們聽到的太多了。尤其是在相親的時候,女孩子總是會說,我想找一個能給我安全感的男朋友。可是我們總是會混淆安全感的定義,總是向外求索,而真正的安全感是來自你的內心,是對自我的自信和認同。
我以前上班的地方,是一家出版社,三年的時間,我從編輯做到了學科的小組長,工作也從每天的編校稿件轉向了人員的管理、任務統籌。去年一整年,我工作壓力很大,也做得很辛苦,當然,成績也還不錯,我的同事和領導都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今年,由于自身原因,我從出版社離職,到了云南重新開始,我以為,憑著我過去五年的工作經驗,憑著去年鍛煉出來的管理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找一份相關工作,肯定不難。可是等我真正去求職的時候才發現,工作機會少得可憐。我去雜志社求職,雜志社更需要的是采編能力出色的編輯,我的編輯經驗毫無用處。我去做自媒體的公司求職,別人不需要編校經驗豐富的案頭編輯,而是更傾向于熟悉各大社交網站、會寫段子、會視頻剪輯的編輯。
也許你會說,并不是我不夠好,而是我求職的崗位和我之前的工作經驗不匹配。
是的,我的朋友也是這么安慰我的。可是我自己捫心自問,過去的幾年中,我有沒有將自己的眼光放得寬廣一些呢?
并沒有。我只想到了怎么把當前的工作做好,對于新興起來的自媒體,對于互聯網對出版行業的沖擊,對于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我根本就沒有去關注。我只把自己局限在了最舒適的格子間里,看著自己的一點點進步,過得心安理得。
直到走出去,才發現自己會處處碰壁。挫敗感,不安全感,無助感,自卑感……通通襲上心頭。可是我必須得承認,這就是我目前的處境。
雖然艱難,但是我依然不后悔,我甚至很慶幸是現在接受這樣的打擊。因為如果不是這樣,我想我應該會一直在出版社呆下去,等我也像我的同事們那樣待個十年八年以后,什么激情都消磨殆盡了。也許你會說,也許只是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可是我知道,我的大部分同事之所以在那里呆了一年又一年,除了因為出版社穩定、清閑以外,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已經不具備和別人競爭的能力了,這份工作給他們帶來的安全感已經讓他們不敢去看外面的世界了。
可是我們都知道,穩定的工作給你營造的安全感,往往讓你止步不前,而在你離開這個工作崗位的時候,所有的安全感即會化為幻影。只有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自己強大自信起來,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幸好,我在痛苦中直面著這個問題。幸好,知道得還不算太晚。
- 興趣是找來的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你畫畫真好!好羨慕你呀!
你喜歡的話,也可以學學。
不行,我對畫畫不感興趣。
那你試過嗎?
沒有啊,我都不感興趣,還浪費那時間干什么呀!
是不是很熟悉?也許那個說不感興趣的是我們的朋友、同事,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里的墻》中告訴我們:感不感興趣是只有自己試了才知道。興趣從來都不會自己找上門來,而是要你不斷去嘗試,去發現,可惜的是,我們常常本末倒置。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學法律的,由于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畢業之后找了一份前臺的工作,同樣不是她喜歡的。后來她去姐姐的美甲店里做指甲,姐姐給她介紹了美容美甲行業的東西,她聽了意外地發現自己很感興趣,于是放棄了原先的工作,去廣州專門學習美容。現在的她,開了一間小小的美容店,也給別人講授美容相關課程。如果當初她只當自己是一時興起,不去嘗試的話,也許她的人生會是另外一個軌跡。
想想我們時不時冒出的那些新奇想法,有幾個是我們真正去實踐過的?想想我們看似對什么都有點興趣卻對什么都提不起嘗試的勇氣,我們到底錯過了多少人生的可能性?
- 絕地反擊,找回自信
不知道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反正我在生活中是一個不太善于展示自己的人。甚至,一上臺就緊張。
有許多作者建議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話,要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告訴自己不要緊張。而古典老師教給我們的是,尋找自己恐懼的根源,然后設想最壞的情況。其實這時我們往往發現,最壞的結果也不過如此,那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緊張的時候。我以前每次開會發言,只要一看到領導,立刻就會變得緊張起來,想好的發言詞也說得磕磕巴巴的。后來有一次,公司的全體大會上,各個部門的領導需要陸續發言,而我們只用做聽眾就好了。輪到我們領導發言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在我們部門內部會議上一向口若懸河聲音洪亮而有磁性的領導,這次竟也有點卡殼。我恍然大悟:每個人都有自己會緊張的場合,那為什么要在無形中給自己建立條件反射呢?
有時候,我們緊張的根源,并不是這件事做不好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實質性的傷害,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因為我們的自尊心、面子等等因素在作祟。
- 看到所有的不完美,并學會放棄
《拆掉思維里的墻》這本書中,有一個我很欣賞的點,就是作者打破了很多傳統的成功學,向我們揭開了經常被成功學引用的譬如比爾·蓋茨、肯德基爺爺、李嘉誠等等名人案例的真實情況。
搞成功學的人都知道,我們這個浮躁的社會,有太多的人想要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所以,從中產階級成為富翁的例子不會吸引人,而從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搖身一變成為百萬富翁的例子,卻會使不堪忍受平凡的人熱血澎湃,充滿動力。只是,所有的成功都不是簡單的選定一個方向,再努力去做那樣簡單。而成功學深深地知道,白日夢者需要這種從零到暴富的雞湯。
古典老師在書中告訴我們,所有的成功都必然是各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不僅僅是堅持那么簡單。我們需要看到那些不完美,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棄。可是,真正為某件事堅持過的人都知道,有時候適當的放棄往往比堅持更艱難。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某個同學大學畢業,明明在過去的四年中就發現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可是畢業的時候,還是會理所當然地去找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原因只是不想讓四年的大學白讀了,說不定做一做就喜歡了呢。我們都心知肚明,四年的時間都無法喜歡的專業,怎么可能做一做就喜歡了呢?歸根結底,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再去深入分析就會發現,人們很多時候都是在做無謂的堅持,總以為堅持就是成功,卻很少會思考,到底值不值得去堅持。
所以我很佩服身邊那些能夠勇敢放棄的人。如果我的朋友當初堅持做與法律相關的工作,或者是行政類的工作,沒有選擇放棄的話,又怎么會有屬于自己的美容店?
有些人會覺得,這本書有點凌亂,一會兒講安全感,一會兒講興趣,一會兒講職業選擇與規劃,一會兒講心理學,不知道作者的中心是什么。
在我看來,正如書名所寫的那樣,作者的意圖,是希望讀者能夠拆掉那些固有的單一的思維模式,重建一個不斷成長壯大、堅不可摧的自己。用自己的判斷力去解讀這個世界。作者在書中教給我們的所有方法,面對問題的解決方式,都只不過是術而已,而我們對自己的深入了解和重新建構,才是永恒的道。只是從術到道,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
這里借用屈子的一句話與諸君共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