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寫作文似乎就是孩子們學習語文的“攔路虎”,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布置作文時,總有孩子說:“老師,讓我們抄五遍課文3000字,不要寫400字作文啦!”“老師,我愿意做5張沒有作文的試卷,也不要寫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作文,令太多孩子苦不堪言,因為很多孩子經常是拿到一篇作文不知道從何下手。很多家長想輔導孩子寫作文,卻是力不從心,也不知如何給孩子講解才能幫到孩子。我以自己多年的經驗,談一點自己的拙見。
001 與孩子聊天找到寫作素材
低年級的孩子寫作文時,經常愛說的是:“我不知道寫什么。”“我不知道怎么寫。”實際上,孩子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是因為孩子們不知道怎樣把寫生活中所見所聞變成寫作素材。
這個時候,家長朋友們要靜下心來,不要著急,需要心平氣和與孩子們聊一聊本次的作文題目,一起看看這個題目需要寫什么內容,生活中有哪些故事哪些經歷和這個題目有關。
例如寫“我的媽媽”,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會寫這個題目。我的學生曾經鬧過一個笑話:一次我布置孩子雙休回家寫《我的媽媽》,收到孩子們的作文后,我又氣又笑。班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寫的是媽媽在下雨天給自己送傘,媽媽淋濕了衣服;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寫自己生病發燒昏迷,媽媽如何徹夜未合眼照顧自己。為什么這兩個素材使用的學生這么多,因為這兩個素材在作文指導書上有。
這“下雨送傘”都是80年代的故事了好吧,發燒就會昏迷嗎?在評講作文時我說:“為什么那么多孩子在下雨天收到媽媽送的傘?現在下雨天你們家里不都是用小車接送嗎?即使沒有小車,也是用滴滴打車的。哪里輪得到媽媽把傘給你們擋雨,媽媽自己的衣服都打濕了。為什么那么多孩子一發燒就昏迷,你們的身體素質也太差了吧?”孩子們怔怔望著我一言不發,大氣不敢出,我也哭笑不得。孩子寫作文如果不感悟自己生活中的真實事,那么孩子寫作文是真出了大事了。
后來我陪著孩子聊天,讓孩子去打開記憶的閘門,說說真實的媽媽是怎樣的。我引導孩子把他記憶中對媽媽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觸的地方描述出來,如“媽媽什么時候高興啊?什么時候生氣啊?什么人對她的心情影響最大啊?”有個孩子說:“我成績考好了,我媽那個高興勁啊!親了我的臉,還哼著歌去買我最愛吃的菜和紅燒肉。”還有孩子說:“我媽媽是個嘮叨鬼,特別愛絮叨。有時我聽著非常煩。”也有孩子說:“我媽媽對外婆特別孝順,對奶奶卻沒有那么有孝心。”“我媽媽工作很忙,但每天早上我還夢中時,媽媽已經給我做好了早餐,再叫我起床刷牙洗漱吃早餐。”
這時,每個孩子都能說出一個真實的媽媽形象了。這樣的聊天,孩子們都能鏈接平時生活中的真實媽媽了,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照搬作文指導書上的老掉牙的素材了。
家長朋友們平時指導孩子時,也可以像我這樣引導孩子找出寫人作文的素材。舉一反三,寫“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都可以寫他們“什么時候最高興?什么時候最傷心?什么時候生氣了?”逐步引導。
002 找到素材后,再聊天,聊人物展現心情時的細節
小學生寫作文,特別是剛學寫作文時,沒有方法沒有思路,不知道怎么樣去觀察生活去尋找素材,而我們和孩子這樣聊天,就是引導孩子去觀察生活。
當孩子說到媽媽看到自己考高分的試卷很開心時,我又和他們聊天:“媽媽高興時的眉毛眼睛是怎樣的?嘴唇是怎樣的?臉龐是怎樣的?”
有個孩子說到:“我媽媽高興時眼睛里好像有了星星一樣,亮閃閃的。她的眉毛一動一動的,像在說話。她還張著嘴唇笑,臉上的笑容就像花朵一樣,美麗極了。”
這時我又問:“此時媽媽說了什么話呢?她的手、腳和身體都有哪些動作呢?你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這個孩子說:“媽媽說:‘我兒子是世界上學習最認真的兒子,我為我有這樣的兒子而高興’媽媽還用嘴親了我,還抱了我一下。我心里真是開心得要命。”
我問:“你能否用一個句子來形容下你開心得要命的心情?”
孩子想了想說:“我的心情就像十天沒吃飯的餓漢,遇到一盤鮮美的牛肉和美味的牛奶。”
這時有另一學生用句子來形容“開心得要命”的心情:“我就像在火熱的夏天渴了三天,突然吃到冰鎮西瓜一樣,甜滋滋的,舒服極了!”
聊到這里,孩子們再寫“我的媽媽”,一定不會千篇一律選素材,而且內容不會那么空洞無趣了。
至于寫其他人物所有的心情,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去引導交流,只要孩子說出的是內心真實觀察到的東西,他的文章就會打動人心。
孩子寫作是感悟生活、思考理解生活的過程,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去體會父母對孩子養育的艱辛,感悟到父母對孩子的愛,引導孩子說真話,寫真事,這樣,孩子對幸福的感受也會更深。
在孩子寫作文的過程中,家長們像老師這樣與孩子聊天,實際上也是很好地完成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教育。
003? 在日常生活中去引導孩子積累寫作的素材
在平時的生活,多去問孩子一些問題。比如說,今天在學校里有什么小故事發生?有沒有哪些有趣的事?今天上課老師有沒有和平常不一樣的地方?校園里你喜歡的那棵大樹(那個花壇)有沒有什么變化嗎?你今天的心情怎么樣啊?根據每一天不同的情況,向孩子問問題。
周末走到一片景區,問孩子:這里的景區喜歡嗎?這地方的景與我們以前在哪里見到的景色是不是一樣呢?有什么不同地方。如帶孩子看電影時,很多孩子看過《摔跤吧爸爸》,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最喜歡電影里的誰啊?你為什么喜歡他呢?如果讓你做他,你愿意嗎?聊到最后,孩子也會問:爸爸媽媽看這部電影有沒有什么感受?(在游玩時幫孩子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
004? 常問孩子問題,引導孩子學會思考
寫作是一個人聽、說、讀、寫各方面綜合能力的考察,古人用“科舉考試”,一考定終身,選拔了很多大文豪大思想家學問家,而“科舉考試”也就是寫文章,通過寫一篇有質量的文章,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辨能力、觀察能力、邏輯分析能力,是不無道理的。
全國高考語文卷已提分至180,作文占據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如果我們的孩子寫作文不能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如果不關注生活,不關注社會熱點,學生在高考試卷中連審題這一關都過不了。
所以,我們通過和孩子問問題,知道了孩子的興趣點在哪?孩子感覺自己被關注時,他的情緒在表達中變得平和,會思考會反觀自己的內心,孩子自然變得愛思考,會熱愛生活,善于表達對生活的感悟和熱愛。
我們做家長的,每天向孩子提問題:圍繞孩子的生活、情緒等提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形成一個思考的習慣。他每天都在想著怎么回答問題,他怎么會不有思考呢?一個會思考懂得留心生活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優秀。
如果家長們能堅持下來,效果是令家長們很吃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