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從這三天的清單式時間管理執行情況來看,感覺每天匆匆忙忙,但還是有沒完全落實的事項,特別是這兩天都有半拉子沒完成的工作要留到第二天收尾,顯得做事效率不高。
R
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有點挫敗感,甚至懷疑起自己的工作能力了。難道是方法不對?那我還把這樣的方法介紹給小伙伴們,豈不是誤人子弟?
I
碰巧今天在《得到》上聽到吳軍(硅谷風投人)的做事方法和時間管理方法,值得我反思和借鑒。在吳軍眼里,有不同的思維,做事方法就會不同。一件事用普通人的思維,就會做出大多數人做出的普通結果。原來,是我的思維模式需要升級呀!
1.對每天要做的事排序。排序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不排序,重要的事就會不斷被插進來的事情打斷,然后往后拖,而且這樣預留給重要事情的完整時間也變成了碎片時間。之前我的方法是把重要的事排在前面,確保整塊的時間去做,這個是沒有錯的,但還不夠。吳軍的方法是,先把有截止日期的事做完,再做重要的事。而我們,經常到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才去“救火”,這確實是需要改變的思維方式。
2.利用碎片時間做大事。還真如吳軍說的,人們習慣用碎片時間做一些小事,比如手頭上有10分鐘時間,那就拿出手機刷刷朋友圈、看看新聞,結果可能一下子就看了一小時。吳軍建議不要習慣性地用幾分鐘的碎片時間去做小事情,小事常常會變成沒用的事,雖然也是在做,但是不如積累起來做一件大事有價值。確實,試問長期以來我的碎片時間都去哪兒了?不知道。吳軍的方法是利用碎片時間看書,這就是用碎片時間做一件完整的事。我今年本來已經計劃好,通過管理學培訓聽課和自學管理類書籍,動手開發管理類課程,卻總在以沒有整塊的時間用來學習、讀書為理由,到現在還沒看一頁書。這次就用這個方法試一試,總比一直等有整塊時間才啟動要強。
3.做減法從數量到質量。吳軍說他“做事比一般人快”的原因,并不是速度問題,而是他做的事情比別人少。攤子鋪得太大,其實可能什么都做不好,收不了尾。人很容易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這個時候其實就應該“做減法”,目標訂少一點,才更容易做成,我們要讓自己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才更容易堅持。失敗并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做事并不在于起了多少頭,而是在于結了多少尾。轉變思維方式,給每天安排的事項“做減法”,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
D
相對應的行動計劃是:
1.明天開始調整日程安排,把有截止日期的事情整理出來先做,再做重要的事。
2.周六開始隨身攜帶《管理的邏輯》和小筆記本,開始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先期做好記錄,看一天中有多少次碎片時間,每次多少分鐘,每次能讀多少頁書。
3.從明天開始一天只安排一項有截止日期的事或重要的事,并排序注明優先級、重要級,同時一天中不同的事項安排最多不超過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