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燚智能”的周亞洲。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做智能硬件產品、智能硬件設計的一些常見問題。微信公眾號搜索“燚智能”,或者新浪微博搜索“燚智能”,也可以找到我們。
今天,我主要是來給大家潑冷水的。 首先,沒錢,就別去做智能硬件產品了。
買成品就好了。我們現在去京東、淘寶上買個手環也就是幾十塊錢,做多一兩百塊錢就搞定了而如果你要自己做呢?投二三十萬進去,開一套模出來,找別人定制一套電路板,然后生產一千臺出來,你算算單臺成本有多少呢?一臺至少也要兩三百塊錢的成本。這個還是不包含你的利潤的。如果你不打算投入這么多錢去做,那你就沒有必要自己去做一個。買成品就已經足夠了。
所以說,大家有一個好的想法的時候,先去網上搜一搜,看一下有沒有類似的產品,甚至說有沒有一模一樣的產品。我認為,你有一個好的想法。但沒有被做出來的幾率,是非常非常小的。
有人說了,我是土豪我任性,我就要去做這個產品!那你就要看一下,你做這個產品能不能賣的出去。如果你賣不掉,那做出來就是孤芳自賞了。如果要賣,就要考慮到后續的推廣渠道、營銷人員、營銷方式等。表面上看,小米的手環賣的挺好的,華為的手機也賣的挺好的那么,他們在背后打了多少廣告?投了多少營銷進來?任何一家大的品牌公司,每年營銷投入都是以億或者十億為單位的。如果你不掏這個錢,想去賣好它,也沒那么容易的。
現在很多人,沒有接觸過硬件,也沒有接觸過智能硬件的產品的設計,會想當然的覺得,做智能硬件挺簡單的。這個也怪不得他們了,以前手機時代的時候,媒體里面,尤其是互聯網媒體,說MTK出了個Turnkey方案,把所有的東西都做好了給你,你拿去直接生產就行了。或者自己改一塊電路板,找別人買點外殼往上一裝,一臺手機就出來了。
但是,實際上呢?可信度基本為零,都照他那么講,這些手機行業的工程師豈不是全失業了?像中興、華為、OPPO、小米這幾個手機品牌他們每家有多少工程師?至少好幾千人。他們要這么多工程師干什么呢?像金立這樣的手機公司,他的大部分的手機用的都是MTK的平臺,就是剛才講的Turnkey的方案。那為什么他還需要養這么多工程師呢?
媒體有時候會個大家這個誤導:做智能硬件產品很簡單。但并不是這樣的。實際上,我們一個項目,大的流程是:從前期的市場調研、到產品定義、到需求分析、到方案設計、 然后到外觀結構的設計、軟件硬件的設計、物料的采購、經過多次的試產、多次的測試和整改、生產管控、質量控制、量產出貨、售后跟蹤等。這是一個很繁雜的鏈條。這里只講了十幾個大的方向,每個點下面,還有很多細節的事情。
就拿媒體最經常說的,畫一個電路板就解決了。真的畫一個電路板有那么簡單么?如果真有那么簡單,硬件工程師就不可能拿那么高的薪水了。畫一個電路板需要考慮的東西很多,像電源的設計,和走線是很相關的,整個電路板的抗干擾設計,高速信號需要仿真、射頻音頻之類的弱信號需要保護、還需要考慮到電路板的防靜電能力。這些跟工程師的水平很有關系,也體現出一個公司的設計水平。同樣是畫一塊板子,有些人幾千塊就可以畫出來而有些人需要花幾萬的成本才能畫出來。對于軍工類的電路板,投入的要更多。
還有一個,就是媒體經常說的,做一套外殼就可以解決了。我們先不談做外殼需要開模
,開模是要收錢的,單從設計上來講,結構設計要滿足外觀的效果、要能降低模具的成本、有足夠的生產效率、結構強度要高、長期使用的質量可靠性也需要高,這些都是跟結構設計息息相關的。你找一個初級工程師,他隨隨便便肯定能給你畫出來,但他畫出來的質量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資深工程師的待遇比初級工程師高很多?因為他們的經驗比初級工程師豐富很多。這些就是為什么有些公司設計費用很低,而有些公司設計費用很高。如果說你做一個外殼,什么都不考慮,只要能把它拼起來就行了,任何可靠性和可生產性都不考慮的話,做,肯定也是能做出來的,但你就等著后面不斷的去為產品擦屁股吧。
這里還有個重要環節,大家沒怎么注意的:測試。測試:這里有很多硬件電路的測試、軟件的測試、結構的測試、整機的可靠性的測試、還有大量的壓力測試。舉個例子哈,手持設備里,有一個測試叫“微跌落”拿著一個產品,從10cm左右的高度摔到一個鋼板上去。需要摔多少次?你們能想象么?像國內的一線品牌,微跌落次數一般在兩三萬次!不斷的摔下去,拿起來,再摔下去,再拿起來。對于一般小一些的品牌,至少也要做到幾千到一萬次。這樣才能保證在一到兩年的產品生命周期里,不會因為經常的振動和晃動導致損害。這些測試,都跟產品的設計有很大的關系。尤其跟結構設計關系非常大。對于很多山寨品牌來講,他都沒聽說過這些測試,做出來的產品,剛出廠的時候是好的,但你用上個把月之后,就有比較高的幾率產生損害。
那么沒錢怎么辦呢?
對于很多創業團隊創業公司來講,前期不可能像一線品牌那樣子,一次投入上千萬做一個項目。那怎么辦呢?賣房、賣血、賣腎! (是不對的!)我們有更好的辦法,讓你前期盡可能少投入一些:做原型機!
原型機可以不考慮可靠性問題(也可以不考慮結構、外觀等),原型機唯一的作用,就是給你驗證核心業務和核心功能。等你把核心業務核心功能跑通之后,就可以用原型機去招商、去拉風投。如果你招商和風投情況都比較好那么錢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掉了。大家都看好你的產品,也相信你能做出來,自然會有很多人想來投資,不管是眾籌還是風投。就會支撐你后面拿到更多的資金,做的更好。
一定要記得,對于創業型公司,尤其是你不太懂的地方,切不要貪大求全。任何一款產品,我們想的都是很美好的,從軟硬件、到平臺、到生態鏈,我們都可以規劃的出來,但如果你前期就這么做的話,比方說你做一個手環,想把生態鏈都打通的話,肯定不止幾十萬的投入了,至少要到百萬級別。
所以前期盡量把不太需要的功能都砍掉,只保留核心功能。省錢、快速出產品,出原型機,才是王道。現在的風投都很精了,已經不會在你只有一個PPT的情況下就給你投很多錢了。必須要要拿出來一個實物,來證明你能做的出來,風投才敢繼續往下投。
因此,咱們要的就是:省錢,因為前期主要是靠自己投資的;快速,你一旦速度慢了,商機就沒有了。
今天主要先講這么多,前面提到了很多細節,后面有時間我會多錄一些視頻,經常給大家講一講。如果大家還有什么疑問,歡迎來咨詢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