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被稱為“法國版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二者確有很多相近之處:都是少女被自己喜歡的中年男人欺騙,都是改變了小女孩的人生軌跡。
但是兩個故事的差別也是蠻大的。小女孩的家庭氛圍、對待感情的起始態度、社會大環境都有區別(《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前兩年看過一遍,憑有限的印象進行對比,可能有誤)。
房思琪的家庭比《同意》中的“我”幸福;房思琪對國文老師的“愛”一開始就是不愿接受的;社會對師生這種不倫戀是反對的。
而《同意》中的“我”由于從小缺少父親的關愛,對來自父輩年齡的名作家G的“愛”是欣然接受的,包括發生關系。
母親對此沒有異議。G與同時代的很多知識分子則利用各種機會呼吁道德解放,反抗對欲望的禁錮,包括與青少年的不倫之戀。
困惑中的“我”向唯 一信得過的某哲學家求助時,得到的回答卻是——“如果你愛他,就應該接受他的一切。”“他選擇了你便已經是你ji大的殊榮?!?/p>
G甚至堂而皇之地成為電視節目的嘉賓,在節目里大談他的作品,作品里寫的是他對少男少女所做的那些理應被人唾棄的丑陋行徑。
這樣的社會環境才是導致《同意》中“我”的悲劇的根本原因,家長的愚蠢倒是其次,“人是沒辦法輕易脫離時代的”?!锻狻废蛭覀冋故镜氖且粋€時代悲劇。
然而,兩個故事的結局卻令人感慨。我說的是作者?!斗克肩鞯某鯌贅穲@》的作者林奕含因為抑郁選擇了輕生,《同意》的作者瓦內莎?斯普林格拉則走出了往事的樊籠。
G選中那些孤獨、敏感、缺乏家庭關懷的女孩是因為知道她們不會威脅到他的名聲,因為“沉默便意味著同意”。而周圍那些沉默的人則無異于同謀。
雖然《同意》的出版使Z府將性同意年齡由14歲提高至15歲,但仍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希望當無助的孩子被忽悠得說出“同意”時,全社會能堅決地說聲“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