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給你拆解這本書《非暴力溝通》,也是跟溝通交流,好好說話有關聯的經典書籍。本文內容來源于 得到的 每天聽本書
一、開篇固定語
你好,歡迎來到每天聽本書,今天給你解讀的書叫《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是15萬字,我會用20分鐘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
二、本書核心
在人們談話中熱議引起沖突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樣去溝通,才能避免互相傷害,帶來和諧的人際關系呢?
三、引題
【先說一個事實,讓你點頭同意,承上啟下】
說到溝通這個事兒,我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市面上的也有很多講溝通的書,比如說教你怎么更有說服力,教你怎么說話才能討人喜歡等等,沒準你也學習過一些。
但是這本書呢很不一樣?是教人們怎么不用暴力語言講話,聽到暴力這個詞啊,你也許很好奇,我是一個遵紀守法的人呢,我從來沒有和暴力扯上關系啊,但是呢,如果你仔細的去觀察我們的談話方式,就發現,有的時候我們講話的確挺暴力的,尤其是在親密關系中。
【舉例說明,你為什么要看這本書?,暴力語言真的沒有發生在我們身邊嗎?一旦發生,我該怎么辦呢? 引發讀者繼續看下去。舉例的時候,用的是 比如,再比如,這種平行結構的寫作方法,非常適合語音版的講述。】
比如說,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成績單,就會憤怒的說,你真沒出息,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比你考的好呢
再比如說,丈夫回家晚了,記得會抱怨說,你總是這么晚回家,你一點都不關心我,你真自私。
你聽聽,這些話,你有沒有發現?有什么特點?這些話里面呢,有對人做出的主觀的評價,有憤怒的情緒,也有輕易一個人下的結論,還有把人和人簡單粗暴的進行比較,隨意給人貼標簽,這些話就是暴力語言,不但會傷感情破壞關系,更重要的是還不解決問題,沒準讓矛盾進一步升級。
四、本書介紹
【給出答案,解決上述的問題,承上啟下】
本書作者就發明了一種新的溝通方式,能夠幫助人們消除隔閡,化解沖突,作者把這種方法叫做非暴力溝通,這是一種,以愛為出發點的溝通模式,是一種愛的語言,可以讓人們溝通以后彼此尊重,相互理解。
【解釋了,什么是 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也是一種有效溝通的方式,可以達到共贏,滿足彼此的需求,尤其是用在你的親密關系中,因為我們最容易傷害的人不是那些點頭之交,而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比方說家人好朋友生意伙伴等等。
五、作者簡介
本書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是國際非暴力溝通的創始人,曾經師從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早在1963年,作者就創立了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近60年的實踐經驗,在全世界各地幫助人們化解沖突,經營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本書已經入選香港大學推薦50本必讀書目其中之一。
由于作者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有突出的貢獻,2006年他獲得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好了介紹了這本書的基本情況之后,接下來我來跟你講述書中的具體內容,
六、本書介紹 2 (重復一遍)
這本書是一本工具書,是教人們怎么不用暴力語言去講話的
七、本書核心
書中的核心就是四個溝通技巧,以及怎么去應對暴力語言,接下來讓我為你一一講述
八、內容展開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技巧,觀察事實
【先解釋什么是暴力語言 (What)】
說到暴力語言呢,我們先想一想,這個暴力語言是從哪兒來的呢?
作者說,它來自于人的道德評判,道德評判,就是人們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很主觀的去評價別人;比如說,當別人遲到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們就會不自覺地評價對方是一個不守約的人,因為在溝通里面人的本能傾向是不愛關注事實的,本能的表達個人看法,在心里的人貼標簽,這種貼標簽的話一旦說出來了,就帶來了暴力語言。
【觀察事實為什么能成為非暴力溝通的首要條件? (Why)】
作者還提到人們的心理,還習慣于對人進行分類,比如說把人分成好人壞人、正常的不正常的、聰明的愚蠢的等等,其實那就等于我們戴上了有色眼鏡看人,有色眼鏡一帶上講話就容易出現暴力了,所以,非暴力溝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觀察事實,并且表達事實。
【舉例說明,非暴力溝通 怎么做(How)】
我來給你舉個例子,如果你的下屬員工犯了個錯,有一項工作沒做好,你特別生氣,那你該怎么說他?按照觀察事實這個技巧來說呢,也可以這么表達,先說清楚他具體做了些什么,哪些該做卻沒有做,導致的后果是什么,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千萬不要直接去給對方貼標簽,你一個人真笨啊,怎么什么事兒都做不好,你看你給公司惹麻煩。
【表達事實就可以做到非暴力溝通的原理是什么? (why)】
那說事實有什么好處呢?因為當我們與人溝通的時候,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是讓人無法辯駁的,但如果說你把事實和評判混在一起,據說人們更容易聽到的是批評,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沒準還反駁你兩句,這樣下去不但傷感情,還達不到理想的溝通效果。
表達事實的前提呢,是能區分事實和看法,你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件事,就算給其他人作出的評價是正面的或者中性的,其實也會妨礙我們認識了解一個人
【第一種判斷事實和評判的方法 (How)】
那我們怎么去練習區分事實和評判呢?
作者告訴我們可以在日常的溝通里去留意這些詞匯,比如說,我認為,我覺得、你總是、你從來、你永遠、這些詞匯都是在表達非常主觀的看法,跟在這些詞的后面往往就是批判
【舉例說明,不講述事容易帶來評判】
比如說,我覺得你就是不關心我,你永遠都那么自私,你從來都不考慮我的感受等等,這樣去給人貼標簽,是很容易引起沖突的。
【第二個判斷事實或評判的方法? (How)】
還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練習觀察事實,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是一個攝像頭,你看到的就是監控錄像中拍攝的一切,有意識地這樣去練習,就可以養成觀察事實,表達事實的習慣。
接到我來說第二個技巧,體會和表達感受
【舉例來說明 為什么表達感受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作者說道,在人與人的溝通里面表達感受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們的心離都更近,比如說你的朋友和你說我最近失戀了,覺得很傷心很無助,這樣說話就很走心,會拿著你們之間的距離,表達感受呢,很能讓溝通更順暢,不引起沖突,
假如你女朋友和你說,最近你對我不太關心,我覺得你不愛我了,我聽到這些話呢,不太關心你,不愛我了,你是不是本能的有一種想辯解的沖動?你可能說了,我怎么不愛你呀?你看我給你做了這么多,不都是為了你嗎?你怎么這么無理取鬧呢?沒準你倆就吵起來了,如果那他這樣說,我最近感到很孤單,有些失落,這個就是表達感受,你聽到這種話呢就比較容易被打動,對吧?
【原理:感受背后的心理原理是什么】
因為感受那往往是由心發出的,是感性的,更容易喚起對方的同理心,不會制造沖突,而看法呢是從人的大腦思維發出來的,是理性的,尤其是你給對方貼了標簽以后,就會引起對方本能的抗拒和反駁,這就造成了沒有必要的麻煩,甚至引起沖突,而且是無效溝通。
【表達感受有什么用】
表達感受呢也有助于你疏導情緒,當你有了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壓著情緒,要識別情緒,然后疏導出來,比如說,壓力很大的時候,感到內心很煩悶很壓抑,你可以嘗試著把你的情緒都說出來,或者自己一個一個的寫出來,你的情緒就會好一大半了,因為這就等于你釋放的情緒,但是能做到準確地表達感受啊就不那么容易,
尤其是男性就很容易把感受和看法混淆,為什么?因為男性的天生更理性一些,你比如說要去問一個男人感受是什么,他可能會跟你說一大堆他的看法,最多可能也只會用爽或者不爽,開心或者不開心這么寬泛的詞來表達他們的感受。
【具體怎么做? How】
那我們應該怎么去練習表達感受呢?就像上一個技巧,區分觀察事實和想法一樣,在這里呢要先學會區分想法和感受,我認為我彈吉他彈得很爛,這個是表達個人的評價,但是能換種說法,我看我彈吉他的水平讓我感覺到很郁悶和失望,那這個就是表達感受了。
那么我們怎么來進一步的提高表達感受的能力呢,作者提供一個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感受詞匯表,你比如說,你可以建立兩種類型的詞匯,第一種是呢可以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感受,比如說興奮,甜蜜、精力、充沛等等,另外一種是用來表達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的感受,比如說害怕,擔心、焦慮等等,作者也提醒了我們一點,在我們的日常溝通里面,還有些詞匯表達的其實是想法,但是我們往往會誤以為是在表達感受,比如別人跟你說,我感覺我被拋棄了,這個被拋棄其實是看法,是他自己認為自己被拋棄了,不是感受,還有些比較類似的詞匯。像被羞辱啊,被虐待啊,被拒絕呀,不受重視啊,沒人理我等等,等你聽到的這些詞匯,其實就是人的看法是一種評判,而不是表達感受。
在這里我們要留意這樣的表達方式,所以呀,只要多練習掌握更多表達感受的詞匯,你就能更加準確地體會到你自己的感受,也更容易準確的表達出你的感受,這樣呢,你和別人關系就更容易拉近了,也更容易喚起對方的同理心。
說完了表達感受,我們再來說說第三個技巧,發現需要
【定義什么------發現需要】
就是要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這里說的需要的說的是一種內在的需要,比如說被關心,被尊重,被認可等等,并不是說我需要一部車需要很多錢,這些外在的需要。
作者提到說我們的感受,反映我們的需要,感受是一個信號燈,比如說當一個人的需要被滿足的時候,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情緒,有時候高興、快樂、興奮等等,等一個人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比如失落、傷心、憤怒、無助等等
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也會引起人的暴力語言,比如妻子對丈夫說,我現在好難過,我覺得你不愛我了,你一點都不在乎,你真自私,其實呢他說這話的背后啊有一種需要被滿足,就是需要被關心被呵護,如果這個妻子沒意識到自己感受的背后是一種需求,就會去指責對方,認為是對方造成自己的不開心,關于這一點作者就說了,人的感受是由自己的需要造成的,不是對方的行為造成的,你比如說自己感到孤單,是有自己想要被陪伴這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并不是因為對方沒回家直接造成的,但是不幸的是,人們常常會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因為對方造成的。
【這個孩子的案例太具有代表性了】
你比如說家長會無意識地利用孩子的內疚心理去激勵孩子好好學習,當父母看到孩子考試的分數太低,可能會跟孩子說,你考這么點分數,然后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能是父母的傷心是孩子造成的,事實上,父母的傷心是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所造成的,和孩子考試成績沒有直接的關系。
你比如說,有兩個孩子都考了80分,各自的父母呢完全有可能表現出不同的反應,第一個父母期待的是能考及格就很不錯了,最可能80分的成績單他會非常高興,而第二個父母的期待的是孩子能考一百分,看到孩子只考80分以后就很傷心,而孩子看到父母傷心可能會因此感到內疚,會好好學習來迎合父母,但是遺憾的是,孩子這么做并不是出于對學習本身的熱愛,長期在這種心態下很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那應該怎樣表達呢?作者告訴我們可以用我感到什么什么,因為我怎么怎么樣這種方式表達,你比如說我看到公司的海報出現拼寫錯誤,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重視公司的形象,再比如說,你沒有把它吃完,老媽感到很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夠健康成長,所以呀,去發現自己的需求,并且認識到自己的感受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別人造成的,這是書里面提到的第三個技巧,
我來說說最后一個技巧,提出請求
【定義什么是---- 提出請求】
一旦你發現了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對方才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溝通的效果才可能會好
【舉例說明什么是 提出請求】
你比如說,假如妻子和丈夫抱怨,你能不能別這么忙,別每天這么晚回家,這么說呢?丈夫也不知道妻子想要什么,溝通效果就不好了,妻子可以這么說我,希望你每周能有一天的時間在家里陪著我和孩子,這樣呢丈夫就會知道妻子的需求是什么,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了,我們要避免,使用一些抽象語言,越具體越好,這樣才能有一些可操作性,因為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都很難了解我們想要的是什么,我們也就很難獲得積極的回應,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并不習慣用需求的角度去說話,卻習慣用批評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要,用命令說教指責的方式,告訴別人不要做什么不應該去做什么,而別人聽到這樣的話以后,本能反應就是為自己辯解,反唇相譏,導致不愉快的發生,所以我們要明確自己的談話目的,要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發泄情緒,而偏離了自己的談話目標。
以上四個技巧表達事實、表達感受,體會需求,提出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點
【用實際案例來說明 如何使用這4個技巧】
我們用一個例子來整體回顧一下,假如你聽到一個朋友在背后說你壞話,你非常生氣,那你該怎么去和他溝通?
如果不想用暴力語言,可以這么做,先什么也別說,給自己30秒的時間冷靜一下,不要馬上開口指責,因為在人憤怒的時候容易說出很傷感情的話,而且容易給人貼標簽制造沖突,所以說先讓自己平靜下來,觀察一下事實是什么?
然后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讓你自己生氣了?記住,不要認定是對方的行為造成你的憤怒,讓你憤怒的,是你的想法,這個時候呢,還要體會一下自己的感受,問問自己,我此刻內心的感受是啥?我這些感受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是不是有哪些需要沒有被滿足導致我生氣了呢?
最后呢說出你觀察到的事實,表達你此刻的感受,明確的提出你的請求,你可以這么說,我聽到你在背后說我的壞話,我感覺很憤怒,也很傷心,因為我很在乎我們的友情,而且我也看重你對我尊重,所以說,如果你以后有對我不滿的時候,可不可以當面跟我說,這樣的溝通不但不傷人,不引起沖突,會有更好的效果,還能解決問題,
自己面對暴力語言的時候該怎么辦?
好了。以上的是站在我們自己的角度來看的,怎么才能不用暴力語言談話?那如果說別人對你使用暴力語言,你該怎么做呢?是不是一定要用暴力語言回應呢?當然不是,你可以有新的選擇。
作者提到當我們聽到別人對我們說那些暴力語言的時候,往往會有四種反應模式,
第一種人很自責,很內疚,甚至厭惡自己,第二種人會指責對方反唇相譏,然后跟對方大吵一架,讓矛盾升級,第三種人呢他們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第四種人不僅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還能夠用心體會到他人的感受,能發現對方的需求,然后解決問題。
那毫無疑問,最后一種人是最佳的反應模式,也是需要我們通過練習去達到的狀態。
【面對暴力語言的時候具體怎么做?】
再說當我面對別人的暴力語言的時候要這么做,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那怎么做到呢?新需要學會聆聽對方說的,如果是事實,那就要虛心接受,如果不是事實也不要馬上去辯解,因為辯解只能帶來更多的沖突,你要用心聆聽自己的感受,體會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呢?聆聽對方的感受,發現對方的需要是什么?你可以說,我很能理解你的感受,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如果對方一味在指責,卻沒有表達出明確的請求,可以引導對方,讓他提出了一個明確的需求,比如問對方,你希望我為你做什么,這個時候呢對方很可能說一大堆他不希望你做的事情,但是你可以進一步的去引導對方,能說出希望你做的事情,這樣溝通的效果會更好一些,問題就會更容易解決,說完了應對別人的暴力溝通方式。
【如何與自己溝通】
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我們都應該好好的去溝通,那個人就是你自己,因為我們時常對自己做出負面的評價,內心的仿佛就有一個評判官一樣,隨時隨地批評自己,那我們怎么和自己和諧相處呢?那就要去轉變自我溝通的方式,作者說,要留意你和自己對話的詞匯,對自己呢少用,應該、不應該、不得不這樣的詞,因為這些詞兒非常容易引起內疚和羞愧,比如說,我應該早就知道,或者說我不得不去上班等等,一旦我們用,應該就做不到的時候,就容易自我批判,我們用了不得不,我們就封閉了自己,因為不得不意味著咱們別無選擇,這樣會讓我們感到沮喪和無奈,產生內心的內耗和分裂。
【與自己溝通該怎么做呢?】
那要怎么做呢?就用選擇做這個詞兒代替,應該不得不,你可以找張白紙寫下在日常生活里面,你覺得有哪些事情很無聊,但是又不得不去做的,等寫完了這些的時候,看看你寫了多少行,你就會發現,從你寫的長度就能明白你的生活為什么不開心了,那這個時候呢你可以在你寫的每個選項前面加上我選擇做,去調整你的思考模式,告訴你自己,是我選擇做這些事情的,而不是不得不做,這樣呢,就可以去深刻理解你行為的動機,你可以寫下,我選擇做什么什么,是因為我想要什么什么,你別說,我選擇去創業,是因為我想要展現個人價值,我每天這么晚回家,是因為我想為家人創造更優越的生活條件,這樣呢就可以深刻理解我們的動機了,
如果說你犯了錯,也要去理解你自己,寬恕你自己,然后盡快調整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目標上,而不是一味的自責自我懲罰,因為自責只會讓你禁錮在原地,不會讓你成長,只有反思之后的行動才有意義,
九、內容總結
好了就說到這兒,以上就是今天講述的全部內容,最后呢我們就簡單的總結下今天內容
首先、我們講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技巧,分別是觀察事實、表達感受、體會需要、提出請求,這就要我們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去練習區分事實和看法,區分感受和看法,能夠隨時隨地地覺察自己的感受,能夠發現自己的需要,別忘了,盡可能用明確具體的語言提出你的需要。
其次呢,我們想到了怎么應對來自他人的暴力語言,要做三件事情
先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就是去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把情緒說出來,而不是帶著情緒去說
第二個,去聆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引導對方說出明確的需求,達成共識,、
最后呢我們還講到了,怎么停止用暴力語言對待自己,和自己和諧相處,不要過分的苛責自己,不要用應該、不得不這樣的詞匯,就命令自己,而是要用我選擇做,這樣的方式去獲得積極主動的力量,而且他還要去理解自己的動機和深層次的需要,進行自我寬恕,盡快的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
十、結束固定語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為你準備的筆記本文字就在熒屏下方的文稿里,這是2017年每天聽本書為你解讀的第212本,恭喜你,又聽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