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在青春期已經建立了穩定的身份認同,在成年早期已經建立起了一段穩定的親密關系,幾乎同時,另一個重要的人生課題又擺在你面前了,那就是怎么找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怎么確立職業認同?
從某種意義上,確立職業認同與上節課講的建立親密關系很像:工作的工資福利待遇這些工作中外在的東西,相當于愛人的顏值,而在你工作中的感受,相當于在你關系中感覺到的親密感。在親密關系中,顏值高固然好,但真正關鍵的,是你們是否建立起了能夠分享彼此的親密感。
同樣在工作中,真正讓你覺得幸福的,是你是否認同你所做的事情。
尋找職業認同和尋找真愛的過程也很像,它的困難既包括我們怎么找合適的目標伴侶或者工作,也包括我們怎么克服對完美對象的幻想和對失去可能性的焦慮,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承諾。
就像穩定的親密關系會帶來內心的安穩和平靜,投入自己喜歡的職業,你也會讓自己的心慢慢地沉下來,并逐漸獲得一種自信和成就感。經常有人問我:老師,我該干一行愛一行,還是愛一行干一行?就像有人會問我:“老師,我該找一個愛我的人結婚,還是找一個我愛的人結婚?”一樣。
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像問:如果你要吃一條魚,從頭開始吃比較好吃呢,還是從尾巴開始吃比較好吃呢?關鍵不在從哪里開始吃,而在這條魚本身好不好吃。無論怎么開始的戀愛,如果最終不能發展出兩個人能夠分享的親密感,那就不會是好的愛情。
同樣,如果干一行和愛一行之間一直有矛盾,除非我們能夠以某種方式整合這種矛盾,發展出我們對職業的認同,否則,這個工作也不會讓你快樂。
職業認同的四個標志
那么,建立起職業認同意味著什么呢?
它意味著,你能接受職業背后的人際關系,并把它當做你自我的一部分。職業的人際關系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它包括了我們和工作伙伴本身的關系。
比如,你愿意投入到一種協作關系中,你認同與你共事的人,你有這個行業的前輩作為榜樣,并愿意接受他們的指導。
第二層含義,職業的人際關系還包括了我們與服務對象的關系。
有一種說法,說職業有三個層次:生計、事業和使命。這三個層次背后所假設的人際關系是不同的。
生計代表的是一種你被壓榨、被逼迫、不得不為的關系;事業代表的是一種平等、穩定、互惠的關系;而使命呢,則變成了一種你為職業對象服務、奉獻,甚至犧牲的關系。
正是對職業背后關系的認同,把你逐漸塑造成了一個有技能、被需要、肯奉獻的專家,你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擴展了你的自我概念。如果你不認同職業背后的關系,那你就很難做出職業承諾,也很難建立職業認同。你會把工作當做自我之外的東西,把它看作一種負擔、一種苦差、一種臨時之計,就好像你真正的生活從未開始,因為你不想要它。
這樣的狀態通常會讓人焦慮。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被社會接納的依據是什么,或者能夠為之奉獻的東西是什么。就像一個老農,雖然也在耕地,可是他知道這塊地不是他自己的,那他就沒有辦法專心地耕種了。
心理學家范倫特(George Eman Vaillant)說,職業認同有四個標志:勝任感、承諾、報酬和滿足感。
第一個標志,勝任感是說,你能勝任這個工作,你能在工作中體會到能力的成長,并獲得一種成就感;
第二個標志,承諾是說,你愿意投入到某個職業中,你會對這個職業保持某種忠誠,并把它視為你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我自己雖然在做很多事,寫作、教學、做一些教育機構的心理顧問等,但是如果別人問我是做什么的,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我是一個心理咨詢師。因為我對咨詢有很深的情感,并把它當做我很重要的部分。
第三個標志,報酬是說,你從職業中獲得滿意的回報。
職業體現的是一種互惠關系。如果你沒有從這個職業中獲得相稱的回報,那你就會有被剝削感,你也很難投入到職業當中。就像一段只會愛她、關心她,但不會回報同樣的愛和關心的單戀一樣。
報酬也把職業跟愛好區別開來。愛好是可以不計較報酬的,但職業必然會計較。
第四個標志,滿足感是說,職業跟你的自我沒有什么違和的地方。就好像你在做你的工作時,有一種很踏實的、本該如此的感覺。
這四個標志也提示了建立職業認同的四種障礙:如果沒法勝任一個工作,如果沒能做出發自內心的承諾,如果工作給你的報酬不讓你滿意,或者工作沒法讓你有滿足感,都會影響你建立職業認同。
前面三種標志比較好理解,但是,第四種職業認同的標志——滿足感是怎么來的呢?
有很多種說法。比如有人說,這是因為這個工作能夠體現你的優勢。有人說,這個工作符合你的性格特質。我覺得都對,但是都不完整。
更完整的說法是,你能把你所從事的工作,鑲嵌在你的整個人生故事里,變成你整個人生故事中有機的一部分。
在編劇中有一個概念,叫做人物弧線。意思是說,無論劇情怎么變化,人物的故事都是圍繞這個主要的線索變化的。有時候,穩定的職業認同,就是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勾勒出這種人物弧線。
我有一個朋友,初中時就想做一個靠自己本事吃飯的手藝人。他覺得這樣很酷。后來他上了大學,學新聞,想著一定要寫稿子,覺得那是一個手藝活。后來陰差陽錯,被分配到了一個中央媒體做行政的工作。那個工作不錯,有光環,有油水,領導也器重他??墒牵@不符合他對自己“手藝人”的設想。所以,他毅然辭職到了一個小雜志社,重新開始寫稿。
在我這個朋友的故事里,他的人物弧線就是“做一個手藝人”。
因為違背了這個人物弧線,雖然中央媒體做的行政工作他也能勝任,也能給他帶來報酬,但是這沒有讓他產生滿足感,也沒法讓他做出職業承諾。后來,他的工作內容有了一些變化,從最開始做記者寫稿,到變成幫作者改稿的編輯,到帶領團隊做項目。但是,他都是以手藝人的態度來對待他的工作的,“手藝人”這個故事的核心沒有變,它構成了我這位朋友的職業認同。
所以,職業認同的背后,是我們能夠把工作納入完整的人生故事里,并認同這個故事。而要認同這個故事,它常常需要符合我們更深的情感,這些情感常常來自于我們工作之外的生活。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也是一個特別有職業認同的人??墒牵鶑氖碌墓ぷ?,卻并不容易產生職業認同。她是一個保險經紀人,主要做壽險規劃。最開始,我并不是很理解她的職業認同,一度以為她不是被公司洗腦了,就是被自己洗腦了。可是當她講了自己的經歷,我便對她的職業認同有了更多的理解。
她原來在一個大公司做財會,后來才做了保險這一行。她說,原來她做財會的時候,也經常有人找她,給她送禮??蛇@只是他們有求于她。工程做完了,關系就結束了。而保險呢,因為是一年一交,她一般會和客戶保持很長時間的關系。
她說:“我不習慣這種人走茶涼的感覺,更喜歡這種長久的關系。對我來說,結束一段關系,是很難的?!彼f自己有個偶像,是公司里的一個傳奇老爺爺,27歲進入公司,一直服務到90多歲,和客戶的家人,一輩輩的,都是朋友。我很奇怪,就問她:“為什么你這么需要長期關系?”她想了想說:“我特別抗拒關系的結束,也許是跟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在她兩歲的時候,外公去世了,媽媽把她接到外公家的時候,她一頭鉆進外公的臥室,立刻回頭問媽媽:“外公呢?”然后就開始哭了。接下來幾天,她就抱著有外公照片的相冊,看到媽媽,就指著外公的照片哭一會。外公的去世,讓她第一次感受到關系結束的痛苦。而對長期關系的渴求,變成了她職業認同的一部分。
所以你看,工作和我們的人生故事其實是分不開的。真正的職業認同,需要把我們的人生境遇與工作產生深刻的聯系,并把工作整合進我們的人生故事里。這種人生故事的整合,才是職業認同最關鍵的部分,也是能讓我們產生滿足感的最關鍵的部分。
我們聽過很多這樣的故事,比如魯迅先生。他想當醫生,是因為家人被庸醫所害,讓他有了治病救人的想法。而他棄醫從文,又是因為發現精神的醫治比身體的醫治更緊迫也更重要。
這種把職業和人生故事聯系起來的職業認同,它賦予了工作意義感,也繼續回答了關于“我是誰”的問題,是自我身份認同的延續和深化。
回顧一下,這一講我們講了成年早期的另一個人生課題——確立職業認同。
我們比較了職業認同和親密關系的相似性,講了職業認同的四個標志:勝任感;承諾;報酬;滿足感。最后,講了滿足感產生的條件,那就是把職業認同納入到你的整個人生故事中,并認同這個故事。
今日得到
1、同樣在工作中,真正讓你覺得幸福的,是你是否認同你所做的事情。如果干一行和愛一行之間一直有矛盾,除非能夠以某種方式整合這種矛盾,發展出對職業的認同,否則這個工作不會讓你快樂。
2、能接受職業背后的人際關系,并把它當做自我的一部分。職業的人際關系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它包括了和工作伙伴本身的關系;第二層含義,職業的人際關系還包括了與服務對象的關系。
3、職業有三個層次:生計、事業和使命。這三個層次背后所假設的人際關系是不同的:生計代表的是你被壓榨、被逼迫、不得不為的關系;事業代表的是平等、穩定、互惠的關系;而使命,則變成你為職業對象服務、奉獻,甚至犧牲的關系。
4、心理學家范倫特說,職業認同有四個標志:勝任感、承諾、報酬和滿足感:
(1)勝任感是說你能勝任這個工作,能在工作中體會到能力的成長,并獲得一種成就感;
(2)承諾是說愿意投入到某個職業中,你會對這個職業保持某種忠誠,并把它視為你很重要的一部分;
(3)報酬是說你從職業中獲得滿意的回報;
(4)滿足感是說職業跟你的自我沒有什么違和的地方,你在做你的工作時有一種很踏實的、本該如此的感覺。
5、職業滿足感來源:你能把所從事的工作,鑲嵌在你的整個人生故事里,變成整個人生故事中有機的一部分。
思考與行動
你有沒有找到你的職業認同?如果有的話,你是怎么找到自己的職業認同的?如果還沒有,那你在尋找職業認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歡迎給我留言。
我找到了職業認同,因為我差不多能夠做到干一行愛一行。之所以是這樣的,這和我小時候的經歷有關系,因為我奶奶常常在我們下地干活時說一句話:裝什么要像什么,裝農就要像農。下田干活就要穿下田干活的衣服,像個下田干活的樣子;做學生就穿學生的衣服,好好學習好好用功;女孩子就要穿得像女生,而不能打赤腳或把褲腿卷起來……宗旨就是,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并讓自己充分投入到角色中去。
做過地區醫院的住院部護士;做過西南最知名的床墊廠女工;做過軟件公司打雜的(行政+銷售+財務);做過成都最大的汽保銷售公司總經理秘書;做過IT公司總裁秘書、總助、行政經理、辦公室副主任;做過投資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做過家具工廠創業者,從一線銷售到最終全面操盤……現在“功成身退”,準備做一個快樂的全職退休主婦的同時,再把自己兒時未實現的理想和特長拾起來,從心出發。
干一行愛一行,總結出一套自己認為最優的工作方法和流程,用最快的速度勝任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從工作中找到滿足感、成就感和榮譽感,工作同時又給了我豐厚的報酬和榮譽(打工時,幾乎年年都是優秀員工或優秀干部,因此得了證書和相應的獎金)。
自己不愛的工作,我不會做,因為覺得這樣的自己很沒有出息與骨氣;反之,要做的工作,就要無論如何讓自己愛上它和勝任它。這是我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