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 ? ?南風不競
【拼音】
? ? ? ?nán fēng bù jìng
【釋義】
? ? ? ?南風:指南方的音樂;不競:柔弱不強勁。南方音樂樂音柔弱。原比喻楚國軍隊戰斗力不強。后比喻競賽失利或競賽的一方力量不強。
【出處】
? ?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
解釋:晉國人聽到楚國出兵,師曠說:“沒有妨害。我屢次歌唱北方的曲調,又歌唱南方的曲調。南方的曲調不強,象征死亡的聲音很多。楚國一定不能建功。”董叔說:“天象在于西北。南方的軍隊不合天時,一定不能建功。”叔向說:“決定勝負還在于他們國君的德行。”
【近義詞】
? ? ? ?殺羽而返? 鎩羽而歸
【反義詞】
? ? ?? 得勝回朝? 旗開得勝
【用法】
? ? ? ?主謂式;作補語、定語;含褒義;比喻競賽其中一方的失利。
【成語故事】
? ? ? ?春秋時期,齊國仗著國力強盛,討伐魯國,魯國向晉國求救,晉平公發兵進攻齊國,將要渡過黃河,中行獻子用朱絲系著兩對玉而禱告說:“齊國的環靠著地形險要,仗著人多,丟棄好友違背盟誓,欺凌虐待百姓。陪臣彪將要率領諸侯去討伐,他的官臣偃在前后輔助,如果得到成功,不要使神靈羞恥,官臣偃不敢再次渡河。惟你神靈加以制裁。”把玉沉入黃河然后渡河。
? ? ? 十月,晉平公召見魯襄公,說:“齊國是東方大國,國力強盛,我們必須會同其他諸侯國結成同盟,一起攻打齊國。”其他諸侯國紛紛響應,于是魯襄公和晉平公、宋平公、衛殤公、鄭簡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魯國濟水上會見,重溫湨梁的盟誓,一起進攻齊國。
? ? ? 十二個諸侯國一起發兵救魯,齊國敗得潰不成軍,齊都臨淄被困。此時鄭國突然收到密報大夫公子嘉與楚國沆瀣一氣企圖謀反,楚軍正在伐鄭的路上。
? ? ? 晉平公與大將軍商議后決定回兵救鄭國。大軍到了竹阿,晉平公心知肚明此次楚軍力量強大勝負難料,心里十分郁悶。這時樂官師曠為晉平公彈琴解悶,琴彈完畢師曠對晉平公說道:“我剛剛在彈琴的時候感覺到北風平和南風微弱,楚國這次想必是無功而返,請大王不要憂心忡忡,三天內一定會有捷報傳來。”
? ? ? 晉平公聽了半信半疑,后來果然楚軍退兵大夫公子嘉被誅。原來公子嘉在謀反的進侯公孫舍之和公孫夏對他采取了防范措施,楚軍這時因天氣寒冷凍死了不少士兵,又等不到公子嘉的信息所以撤兵了。后來晉平公對樂官師曠能夠通過樂聲對兩軍形式的推斷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造句舉例】
? ? ? ?臺灣霹靂布袋戲中的一個角色名字叫南風不競,為一代不世狂人,本身練有兵甲武經神字卷。
? ? ? ?自從湖南衛視開播以來大量的娛樂綜藝節目層出不窮,一改娛樂節目整體收視率南風不競的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