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嶝小鎮原來在這里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嶝島是金門島附近一個小島,解放以前是屬于金門縣管轄的,現在廈門市翔安區。由于先前做了稍微了解,所以早早從集美出發了。天公作美,碧空萬里,云淡風輕。坐公交過去中途要轉一次車,第一趟公交穿越廈門大橋,到了呂厝北站,那里有直接從梧村公交場開往大嶝公交場的公交756路經過。

圖片發自簡書App

翔安隧道很長很長,車速很慢很慢。前面排起了長龍的汽車尾燈一閃一閃,發出幽暗的紅光。隧道里尾氣濃度不知有多高,有些車窗沒有關緊,空氣流通,到隧道中間的時候不知道氧氣含量下降了多少,只知道呼吸有些不舒服了。

穿過隧道,空氣進來,感覺空氣前所未有地新鮮,呼吸暢快。到翔安后,明顯已經沒有了廈門本島的繁華。等到過了翔嶝橋,視野更加開闊了,挖掘機還在作業,正在建設一個新機場。道路兩旁的房屋零零落落的,三層、四層,路上少人,讓人宛若回到了家鄉的小縣城。

公交開到終點站,下車涌過來一群當地導游。一個中年婦年跟著我們介紹,推薦坐觀光車游覽。來的時候公交算是穿過了整個小島,可以玩的點并不集中,于是我們詢問情況后達成,他的丈夫便開著一輛電動的小觀光車過來了。一個人三十塊錢,走完島上可以參觀的點,同時他作為島上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可以給我們解釋和介紹。

與我們同一輛車的還有另外一行四個人,兼司機與導游于一身的師傅像是已過不惑,也可能是長年在海島上風吹日曬顯得年長了些,皮膚黝黑黝黑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道路內外兩側立著兩尊風獅爺,是海島上的保護神。司機導游說著典型的福建閩南普通話抑揚頓挫地給我們一行人介紹。風獅爺分雌雄,路內側的一尊手中抱著一面鏡子,既是女性的表征也是照妖鏡神物的象征。路外側的一尊左手持官印,右手持令牌,是文與武雙全、文武雙治的象征。內外對比又突出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分工。


圖片發自簡書App

榕樹在福建沿海地區隨處可見,這尊大榕樹被當地人奉為神樹。它是大嶝島最大、年齡最老的。榕樹扎根不深,根須顯露于外,樹干上垂下來的根須一簇一簇,宛如長壽老人的胡須。有的須很長,延伸至地面,鉆入土壤,落地生根,又變成一顆顆小榕樹。于是整體看上去,大榕樹一副子孫滿堂、生生不息的樣子。上面纏滿了許許多多外來游客的許愿絲帶,去年中秋的莫蘭蒂臺風對它造成的創傷至今可見,整個像穿了一件藍縷飄逸紅衣的老人。司機導游師傅介紹時還問我們記不記得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讓我們下車去圍著神樹走走,沾取好運。無論如何,信與不信,都會下去走走的吧,說不想好運常伴周圍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天很藍,人不多,空氣讓人感覺很舒服。司機師傅說在島上生活,這樣的環境應該會讓人長壽二十年的,讓后又介紹島上的房子,政府近些年來對島上的規劃,一個國際機場和一座聯通大嶝島和金門島的大橋在建設中。機場的建設可以預見經濟的發展,而大橋聯通的是海峽兩岸,對他們來說,也是跟在臺灣和金門的親人距離的拉近。

圖片發自簡書App

綠油油的是胡蘿卜田,應該是島上少數大片種植的農作物。

圖片發自簡書App

靠海的地理環境也決定了他們的生活主要來源于海洋。這是已經剝完的海蠣殼,每個中間都被挖上了小洞,用繩子串在一起,堆積如山。過些時候,漁民又回把它們重新投入海洋,變成海蠣的溫床,讓它們慢慢長大,然后將繩子撈起來,循環收獲。相對于將海蠣一個一個從巖石上剝落下來,這樣智慧的做法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收成。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漁民生活的主要收入來源主要是海蠣、魚蝦,還有就是海帶和紫菜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是當地傳統的當地特色房屋,紅墻紅瓦或白墻紅瓦的一層小樓,圍城一個院子,小小的窗戶,斜斜的屋頂,房棱突出一個燕尾,參差錯落,顯著的南方特色。可惜這樣的房子已經不多了,現在還有一些在拆除中,變身成了商業化、經濟化、現代化的小洋樓。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兩個多小時的游覽告一段落,時至日中,肚子早就開始抗議了。司機師傅問要不要去吃飯,順勢又介紹了他們家的小酒樓,都是當地特色。在感嘆他們的經濟頭腦之余還是選擇去了,進去之后點了他推薦的海蠣煎,烤生蠔和魚。海蠣煎Q彈美味,一條魚做成三道,湯、紅燒、清蒸,口味都很清淡,很好的保留了魚自身的鮮味,乳白色的魚湯下肚驅走了半天下來的疲憊,也讓人暫時忘了稍貴的價格。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一站是免稅公園,和臺灣小吃街,傳說中剁手的地方,就在公交場附近。里面的臺灣商品主要是臺灣高粱酒、鳳梨酥、牛軋糖、臺灣果脯、臺灣藥妝森田面膜之類,晃晃悠悠,行行攝攝已近黃昏。夕陽西下,三人踏上歸途。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