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315后,總是會聽到這樣的憤怒的聲音:
“為什么總是要曝光才去處理”
“為什么對中國消費者總是不同標準”
耐克這么大的企業,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沒有一個提前處理的機制,總是要曝光了,才去處理,這對品牌的傷害多大,付出的代價值得嗎?如果我們仔細看完整個節目會發現兩點:第一,耐克在對待中國消費者采取了雙重標準,往往對華的標準較低;第二,耐克一直在試探法律的底線。從起初的退貨,到無條件退貨,再到曝光之后的“三倍賠償”。
這種案例并非只發生在耐克身上,而是普遍存在于跨國企業中,甚至里面包括不少中國的本土企業。外部執行高標準,對華降低標準,并且盡量在法律的底線之內。
2011年,強生嬰兒洗發水修改配方,摒棄有毒物質,但改后的產品僅在英國、日本、丹麥、芬蘭、瑞典、挪威、荷蘭和南非等8國銷售,而在中國、美國、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及澳大利亞等地出售的產品仍然含毒
2013年以前,蘋果在歐盟多國、中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免費售后服務期限都只有一年
2014年,上海福喜公司將過期8個月的雞肉重新切片裝進新包裝,將“保質期”延長1年,而過期雞肉原料被優先安排在中國使用。
……
如果大家關注網上的新聞就發現,不少專家學者會這樣說
“中國現行法律法規設定的違法成本低,是國際品牌屢次犯險的主因之一?!?/p>
但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如果深究,我認為導致這樣的結果,和我們一貫的文化有不小關系。中國自古以來,都相信“人性本善”,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而國外,尤其是歐美,以基督文化為基礎,相信,人之初,性本惡。
這導致一個什么結果呢?我們會相信一個人是可以教育好的,我們的法律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個人往往會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而歐美法系,則是希望通過嚴厲的懲罰阻止人性之中的惡。
我不知道對于人類個體來說他的本性究竟是性善還是性惡。但是我相信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從他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利益而來,它的存在本身就在不停試探法律的邊界。馬克思說過,“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它會基于利益考慮會一直試探法律的邊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無關乎道德,這只是企業生存的一種本能,在商界里面這種事情太多太多。想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再看看“百度魏則西事件”、“華為辭退三十歲員工”這一系列事件,是不是容易接受很多。
不過不管多大的企業終究還是由人控制,企業本性里面永遠隱含的“惡”基因,但是這些基因是否可以被控制不作惡,這就要考驗這家企業控制人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