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

一本巴掌大的攝影集,記錄了陳惜惜一千多個在北京的日子。它們就這樣攤開在我面前,只有黑白光影,卻異常吸引人。

攝影此時充當著一支筆的功能,而北京就是那張任人圖畫的白紙,上色,述說,最后獨屬陳惜惜。

但我不認識陳惜惜。

了解她,也不過是《人在北京》開封那幾句:

“聽說有這么一個人,

每天在上班路上,

發現美好的光影,

拍下來并且分享到朋友圈,

在堅持了一千多個日子以后,

意外地成為一位攝影師”

?

封面

真正翻開影集后,你會發現無需過多的解釋,自然能明白這些光線的妙處。有一組照片是一位老爺爺緩緩瞪著三輪車,走進了才發現原來背后坐著老太太自在的欣賞著風景。我腦海里自然地浮現出“慢時光”三個字。當我再去看配文時,看著題目正是“讓時光慢慢走”。

讓時光慢慢走


讓時光慢慢走

?

讓時光慢慢走

剛好我最近在看構圖方面的書籍,如果嚴格按照那樣的要求來分析,這些照片都算不上合格,但它的妙處也正是沒有規矩可循。比如,這一組關于自拍的照片。

自拍

如果把它比喻成一部片子,他們充其量只能算作是花絮。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路人甲,從千里之外來到北京,他們“朝圣”,他們“到此一游”,他們高舉自拍桿,用光影來見證自己,曾經來過北京,身處北京。

《人在北京》中的人,我開始以為是陳惜惜本人,她以自己為線索來記錄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越往后翻閱,越能發現不同的人。胡同里的北京人,外地來的游人,匆匆上班之人,守衛這城市的人。一個城市的魅力,就是由這些來來去去的人構成,缺一不可。


陳惜惜完成“黑白·北京·人”這個創作,整整用了三年,期間摻雜了她對北京復雜的情感。那種感情不是面對家鄉的離愁別緒,也不是對攝影光線的追求,她更多的用照片向我們展現了她眼里的北京。每一張照片都帶著情緒,如果你正心懷這樣的情感去感受,一定會被打動。

情緒很難被記錄,卻能因為一首歌,一張畫而感同身受。

我對北京的印象沒有那么深,兩年前去過一次,走馬觀花的去了不少地方,故宮,后海,北海公園,天壇……幾乎沒有落下一個地方,如今看來,卻沒有落下一點回憶。

不用好壞去評價《人在北京》,文字是藝術,攝影更是難以評價的藝術。只想說,我從你的照片里讀到了你對北京的情感,就夠了。


另外我對北京最深的印象是汪峰那首《北京,北京》。附:

當我走在這里的每一條街道,

我的心似乎從來都不能平靜,

除了發動機的轟鳴和電氣之音,

我似乎聽到了它蝕骨般的心跳,

我在這里歡笑 我在這里哭泣

我在這里活著 也在這兒死去

我在這里祈禱 我在這里迷惘

我在這里尋找 也在這里失去

北京 ? 北京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