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刁明的第4篇讀書雜談
《學會提問》這本書統統圍繞著一個主題或者論題在講,那就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什么,其實通俗易懂的話,就是要對讓自己相信的任何結論,話語,事物抱有懷疑心態。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一語道破真諦。
作為一本方法論書籍,《學會提問》向我們解釋了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及重要性,還有最重要的,它的使用方法。
從這一點上來說,它又是一本很重要的工具書,聯系“金字塔原理”來講,《金字塔原理》為我們提供的是一套完備,詳細,沒有缺漏的思維方法,它可以窮盡我們正在思考的問題所有解決途徑。
無論自上而下的去思考演繹,還是自下而上的歸納總結。
而《學會提問》的批判性思維是什么,它就是我們使用金字塔原理去思考,去整理,去求證每一個論點的方法。
這句話可能有點繞,用個比喻,如果我們的思維結構是一棟大廈,金字塔原理是整個大廈的框架,而批判性思維就是填充在這框架里的建筑材料。
想要去檢驗這座大廈是否牢固,首先我們看這整個框架結構,如果結構合理,受力均衡,我們可以確認,這個大廈結構設計是優美,合理的,無懈可擊,接下來我們就要去檢驗這個建筑材料是否正規堅實,如果這個材料各項性能也是牢不可破,不用懷疑,這個大廈是可以競選中國“魯班獎”的。
說完批判性性思維的意義,那就需要繼續談談批判性思維到底是如何建立并且使用的。
首先從結論進行切入,但凡去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拎出其核心思想,就是論題或者結論,如果找不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那么從一個錯誤的角度去曲解,自然也得出的結論與作者想要表達的大相徑庭。
但是尋找結論是有跡可循的,從“是什么”和“應不應該”這兩種問法,可以將論題分為“描述性論題”和“規定性論題”,知道論題的類別只有我們就可以選擇幾個線索去尋找它,
“本文論題是什么?”;
“尋找可能的指示詞”;
“在可能的位置上查看一下”;
“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
“檢查下本文的語境和背景”;
“時不時問句,所以呢?”。
從這幾點出發,基本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一篇文章的論題或者論點了,找到之后,就可以將結論作為評論的重點,基于支撐這一論斷的所有材料,我該不該接受這個結論?
至此,就需要了解支撐論點或者論題的理由是什么,當對論點或者論題存在疑問時候,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答復,才能公正的判斷為什么應該同意它。
通過存在的提示詞去尋找理由,只有找到一個結論的理由,才能知道一個結論的價值,理由是模具,結論據此成型,因為結論本身并不是證據,它是由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
所以說,如果想要表達出一個鮮明準確的觀點或者看法,甚至是結論,理由就要準確,任何捉摸不透的多義詞,或者通過上下文,會給讀者造成歧義的文字表達,都是必須要避免的。
在作出結論,或者表達看法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出現飽含感情色彩的詞語,它會降低讀者對結論的信任度,若需要用一個結論去說服讀者,就必須負責為讀者解釋清楚。
作為一個立意明確的理由,需要明白,在表述理由或者論據時候,有部分的論據會下意識的忽略掉,或者通過直接得出,并未深究原因,這屬于價值觀假設或者描述性假設,這是一種想當然的假設狀態,對于這種情況,需要表達論據或者看法的時候,將自己置于讀者或者反對者的立場,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使用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當做假設。
避免不完全成立的理由后,進一步避免在表達過程中出現的謬論,通過邏輯上的錯誤或者帶有欺騙性的推理得出的結論,都是謬論。
在篩選完具有歧義,不充分,以及錯誤的理由,所剩下的證據或者論據就是支撐本篇文章結論的基石,在這時候,就需要是驗證或者思考,證據的效力如何,是通過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的證詞和專家意見還是個人的觀察,研究報告或者類比,其中通過科學研究出的證據,明顯是最具有效力的,通過科學研究的證據是強調驗證性、可控性和精準性的有效結果。
而經過直覺等帶有過多主觀性的證據,有效性會明顯偏低,因為人類都有這樣的強烈傾向,愿意相信如果兩件事緊隨前后發生,那么第一件事情肯定導致了第二件事情,這兩件事情可能具有關聯,但是明顯的不是具有唯一關聯的,在這其中可以找到充分多的替代原因,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系。
同時,雖然科學研究出的證據效力最強,但是也要避免具有欺騙性的數據,通過求平均值和求中值是兩種不同表述方式,而這兩種表述結果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在表述數據結論時,從論證的過程張拿出點時間來解釋數據從和產生,數據的含義以及數據存在的局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讀者對數據的信任度。
最后如果使用以上方式采集到有效的證據,由此得出的論點說服力不強,并不是說明結論無用,而是在表述時候,忽略了極為關鍵的證據,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難免,對比金字塔原理,思考自己的缺漏,尋找多個結論或者某個條件下才合理的結論,有了更多可能的結論才能有更多自由選擇,最終可以通過有力的推理,得出最重要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