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環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囂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凈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里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靧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賞析】
張岱寫的這篇小品文,將議論與敘事相結合,真實地抒發出了自己在七月半這天游覽西湖的所思所想,又以白描手法刻畫出那日的西湖之景,情景相交,意境深遠。
開頭,張岱直言西湖在七月半這天沒什么值得看的,值得看的是人。這一開頭讓人意想不到,以往文人寫西湖,都著重寫西湖之美景,然而張岱卻反其道而行之,說西湖沒有什么可看的,這些來西湖游玩的人才值得看。隨后,他將這些人分為了五類,這五類人,身份不同,裝束不同,心境不同,看月的方式也不同。這些人,或不看月,或假裝看月,或希望別人注意到自己在看月,或什么都看其實什么都沒看到,或隱蔽起來不經意地看月,在這七月半的西湖邊上,似乎都正自得其樂。而作者,作為看著這各色人等的人,也正享受著旁觀者的樂在其中。
第二段,作者極寫此日西湖的熱鬧喧囂。然而開頭又再次埋怨杭州人不懂得欣賞月的美,竟然像躲避仇人一樣躲著月亮,只有到了這一天晚上才為了虛名出來賞月。出來上了小舟,便要趕去節日的盛會, “速”、“急”、“趕”三字寫出了游人們那種急切的心理。到了游會,便是一派喧囂和熱鬧,“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這喧囂之聲就如同沸騰了一般,又如大地被震撼了一樣,而這些人群中夾雜著的話語聲,又如同人在做夢時所聽到的那些隱約的夢囈,在這樣的場合,同行的人對自己說話的聲音都被環境淹沒了,自己什么也聽不到,仿佛聾了一樣,而自己說出的話也同樣被吞沒掉,就像啞了一樣。這十二個字將當時的震耳的人聲鼎沸的場景生動貼切地描繪了出來,實在讓人身臨其境。接著,他又寫湖面大船挨著小船,卻依舊沒什么好看的,“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如此擁擠的場面,張岱卻說“一無所見”,他對這樣擁擠熙攘的場面是視若無睹的,可以看出張岱對這些人群略帶嫌棄之情。此處也與開頭的“一無可看”相呼應,作者心內想看的,不是這樣的擁堵的場面。隨后,官府的人將人群驅散,剛才的熱鬧鼎沸也漸漸退去,留下了一個清凈的西湖。這人群來時急忙,去時也匆忙,游玩時又如此擁擠,實在不知他們是否真的賞到月了。
這時,張岱一群人才開始了他們的活動,等待許久終于等到人群退散了,兩個“始”字寫出了張岱此刻心中的愉悅。“斷橋石磴始涼”一句有趣,剛剛的斷橋被人群擁擠得都是熱乎乎的,人群散去了也涼了下來,而張岱一群人正是要等到斷橋的熱氣散盡,才來游賞,也可說是清高了。此刻,張岱才細寫了西湖的月、山、湖,“新磨”、“整妝”、“靧面”,除去了剛才的烏煙瘴氣,自然山水仿佛修整了一番后煥然一新,大概直至此刻,西湖之景才真正有所可看的了吧。在這樣美的景致中,與三兩好友,暢談游玩至天亮,實在是人生之樂事。最后,張岱一行人,索性睡在舟中,而舟又漂在十里荷花中,“縱舟”、“酣睡”都寫出了無比的灑脫和愜意?!跋銡馀娜?,清夢甚愜”更是為文章添了一個意境幽遠而綿長的結尾,讀者思緒隨作者所乘之舟漂遠,回味無窮。
此文夾敘夾議,先表達了自己對西湖七月半游人的看法,又寫西湖七月半之夕的游會的熱鬧場面,寫出了人聲鼎沸之極致,后這熱鬧又戛然而止,西湖又恢復了“山水含清輝”的模樣,至此,作者才真正心滿意足開始了七月半的賞月活動。這篇文章對比鮮明,五類游人的對比,熱鬧與清凈的對比,人群與自然的對比,其他游人與張岱一行人的對比,在對比中,張岱表達了自己對清凈的自然的喜愛,對遠離喧囂的渴望,對在自然中放縱自我的迷戀。本文寫景精妙,敘事生動,抒情淋漓盡致,議論部分又不乏精辟之見,尤其是末尾處清新文雅而又放縱不羈的意境,讀來令人神思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