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啟發問題:“每完成一段學習或者一段工作,你會以作品來看待嗎?”
<問題說明>
1.不學樂理的練琴娃
《認知升級》的作者劉傳小時候有段神奇的學琴經歷:他從零基礎學電子琴到考上十級只用了2年時間,而同齡人取得這一成績通常要4~5年。更神奇的是,直到考上十級,他都沒有學習過一點樂理知識,而他的老師也從來不讓他學理論。那么他的老師究竟是怎么教的呢?
“老師先示范左手,再示范右手,最后合起來彈一遍,讓我大概知道這一首曲子出來是什么樣子。接下來一周我就要努力練成這樣子,周末的時候驗收。不通過,繼續練,通過,再到下一首曲子。如此循環兩年,最后練成的曲子直接達到十級。在學習過程當中,完全不接觸音樂理論。”
至今劉傳依然非常感謝他的音樂啟蒙老師。雖然不知道樂理,但并不影響他完整流暢地演奏曲子給別人聽,同時收獲即時的夸獎和贊揚。這種正向反饋像海浪一樣一遍遍沖擊著信心這塊沙灘,讓他始終沉浸在彈琴的樂趣里,最終不斷提高。
PS:當然并不是鼓勵大家學琴不學樂理,而是要看到這個故事背后的通用原理——有成果的正向反饋有著非常強的激勵作用。
2.有作品意識才有未來
一味悶頭學習看不到成果,很容易讓人氣餒,《認知覺醒》里提到科學的學習策略是產出作品、獲取反饋。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堅持,讓理智腦苦苦地去“學學學”。
這和互聯網領域的MVP思維非常相似,快速做出最小產品,快速收獲用戶反饋,根據反饋再快速迭代,如此循環高速增長。
有了這種認知,人是會迅速改變的。擁有清晰而強烈的作品意識,會更加重視輸出和運用,會傾心打磨作品,主動換取外界的反饋。
比如你之前學英語選擇每日打卡背單詞的方式,但現在可以直接翻譯一段美文、查詢英文文檔、閱讀英文原版書,或者把手機語言設置成英文……這么做當然會造成一些困難,但為了解決問題,你必定會想辦法補全相關知識,所以你的學習行為都能得到即時反饋:要么幫自己或他人解決了一個問題,要么產出了一個有價值的作品,這些正向反饋帶給自己強烈的成就感和繼續行動的動力。
這也進一步完善了前面關于打卡利與弊的思考:要創造全新的學習動機,就要放棄一味打卡完成任務的做法,想辦法直接運用或產出作品,獲取正向反饋。
磁石如何利用作品思維
其實磁石意識到作品思維是真正明白互聯網MVP思維之后,徹底改變了原有的學院派學習模式。
比如每周一的拆書,實際上就是一次培訓課,小伙伴會有學對習效果的反饋。如果有視頻記錄,后面看也是一種過往的作品,是可以證明實力。從面對拆書的態度講,可以設想面對30人50人我會怎么拆?面對下面在座的都是這個領域的資深學習者我又會怎么拆呢?
比如帶領啟發日記的寫作,每天一個知識點+講解+應用,實際就是一個微課件,可以后面組合起來用于培訓分享的。當然跟寫的同學如果認真做的話,也一樣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從面對準備啟發日記的態度上講,可以設想如果帶100個不同性格特點的小伙伴會怎么辦?如果后面可以出一本書的話,我會怎么安排內容呢?這些思考都會使啟發日記更加精進,并且收獲豐富的作品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