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更文章了,之前日更保留下來的慣性早已灰飛煙滅。并且過的太舒服了,導致現在被舒服的習慣引力捕獲,把更文變成一種威脅,開始抵觸寫作。(習慣理論請看《我的感悟分享大家,我的困惑希望大家解答》)因此,現在坐在電腦前面對著word空白文檔,頭腦也一片空白。掙扎臉…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小說《歡樂頌》的感受和想法。本來在看完肯叔的“世紀三部曲”出于從眾心理,我是拿這套書消夏的,結果翻到了秋天才看完!這速度真得該鄙視一下…
不絮叨了,開啟正文
這套書背景就不贅述了,畢竟兩季電視劇已經火遍了大江南北。由于它反映了很多現實問題,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也不同,這本小說里在電視劇熱播的時候已經很多人解讀過了,有的人發現原生家庭的巨大影響,有人發現情商對一個人的重要作用,有人發現邊界感在中國家庭的普遍缺失,有人發現在一線城市生存的艱難......當然,也不能排除我們也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像當時和看小說的朋友交流時說的“女孩們都希望自己是安迪,最后卻活成樊盛美。”
所以,今天我換個角度,說說我從書中看到的東西。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兩個住戶和三個租戶的鄰里關系,雖然是現代潮流小區,但是依舊有一種曾經普遍現在沒落的四合院式的互助精神。比如,樊勝美的爸爸腦中風住院、解決樊兄打人賠償、還有邱瑩瑩被打住院……無不凝聚著五個姑娘的善良、智慧、友愛的互助精神在里面,雖然也有小摩擦,小矛盾。但是,這里面卻有滿滿的煙火氣。
因為在城市化告訴發展的今天,城市越來越大,樓房越來越高,人的心里的越來越遠了,小區里遇見隔壁鄰居也不會招呼,我們已經很少見到小的時候我爸媽那一代人在連隊街頭巷尾相遇,總會用“吃飯了嗎?到哪兒去?”這類傳統招呼語問好。
記得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里有這樣的一小段名言:“國家吞沒了一切社會職能,這就必然促使為所欲為的狹隘的個人主義得到發展。對國家所附義務愈多,公民間相互的義務顯然愈來愈少。”
也許你會駁斥這個觀點,“因為國家的福利制度好,我們的生活越有保障,生活水平也就越好。”其實任何事情沒有絕對的。自發互助的社會結構與心理機制有這樣一個觀點:社會冷漠、人情澆薄,這種局面都是由政府造成的,如果沒有政府,我們就會回到出入為友、守望相助的自發互助生活模式,享受溫情脈脈的符合天性的生活。反過來講,政府規模越大,政府管的越寬,社會就越冷漠。人情就越澆薄。”
這么看看,也正是這個道理。因為我家是兵團團場(可理解成農村),土地是個人承包的,政府只把握住大方向,耕種完全放給自己把握。所以,每年農忙季節,經常可以看到互相幫助的情況。你今天幫我的忙打農藥,我明天幫你去給果樹施肥……往往這都不用喊,看著彼此就來了。我今年端午節回家幫忙給家里果樹施肥,另一個果園里的叔叔阿姨看到了就過來幫忙,幾個人一天就干完了活。我又扯遠了…
所以,在看《歡樂頌》除了大家討論的原生家庭、人的情商問題…她們中的互助精神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正是現在所缺少的。因為大家都覺得,現在工作了,有社保,有醫保,還有公積金,國家的福利政策很好,不需要怎么求人。但是,生活中的小確幸,往往是身邊的人所帶來的,而我就被我我的鄰居感動過一次。
前一陣參加一個聚會喝了一點酒,本來沒多,但是坐車吹了點風一下放大效果有點斷片把房子鑰匙弄丟了。我當時真的已經暈的不行,一團爛泥坐在樓道里沒有意識了。后來我鄰居看到我這個狀態,給了我一杯水,然后幫我下樓找鑰匙,最后也沒幫我找到鑰匙,就把我領會他家留宿了一晚。第二天清醒了,我找到房東過來打開了門。
后來想想這件事兒,心理無比溫暖。要知道我之前并沒有和他們有什么交集,甚至連面都沒見過,但是在我困難的時候,他們伸出了援手。現在我和鄰居相處的很好,偶爾還串個門。
這也讓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遠親不如近鄰”,有的事兒親戚、朋友離得遠,雖然都在一個城市,但是要真遇到緊急問題,往往身邊鄰居可能會救命。
因此,我看完《歡樂頌》除了文中“五美”,最深刻的就是這充滿煙火氣的互助精神。因為這真的很難得,也很感人,彷佛把人拉回到小時候住的那一排四戶人家的“兵營”式房子,一家人包個餃子,菜地里蔬菜成熟另外三家都能吃到的日子里。
雖然社會在進步,生活越來越方便,越來越智能,我們最原始,最本質的東西往往最應該得到保留和發揚,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