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唐浩明在他的歷史小說《張之洞》里,提到過這樣一個情節。有一次,慈禧的太監出宮辦事,在宮門與護軍發生了沖突,慈禧聽了太監的一面之詞,覺得自己被掃了面子,一怒之下對幾個當事的護軍作出了嚴厲的懲罰。消息傳出,朝野震動,以陳寶琛、張之洞等人為首的朝臣紛紛上書表示反對。但是,這兩個人的風格卻完全不同。陳寶琛的奏章直接指出慈禧在處置這場沖突中態度不公正,給了護軍不該有的處分,而且慷慨激昂,義正詞嚴。相比之下,張之洞的奏折就要溫和得多,他并沒有直接指出慈禧在這次事件中處分的不公正和偏頗,也沒有說她對護軍的處罰是不合適的,他只是強調了應當對太監嚴加約束,因為清朝自開國以來,一直接受明代太監專政誤國的教訓,對太監約束非常嚴格。而這次如果不處分太監的話,有可能會讓太監得意忘形,不利于國家。
慈禧在讀完兩人的奏章之后,明顯的對張之洞的奏章更有好感,歷史上,張之洞的奏章也的確發揮了作用,被時人稱為“靜言回天”。
在這次事件中,張之洞體現出了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知道慈禧并非明君,如果直言其非,一定會引發她的反感情緒,事與愿違。所以在奏章中,盡可能地不去談太后的錯誤決定,與對護軍不公正的處置,只是談應當做但沒有做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慈禧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遠遠要比陳寶琛等人直接指出他的錯誤效果要好得多。
事實上,張之洞在這次事情中所體現出的智慧,就符合了所謂的花刺子模信使問題。所謂花刺子模信使問題,是王小波在1995年《讀書》雜志中發表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到中亞古國花刺子模有一個非常古怪的風俗,凡是給國王帶來好消息的人就會得到提升,而帶來壞消息的人則會被送去喂老虎。得到的萬維鋼老師在《精英日課》里提到,這其實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不光中國,古今中外每個人都有這種毛病。在國外,研究者就曾經對這個問題做了幾個簡單實驗,其中有個實驗是關于抽獎的,有兩個實驗人員參與這個活動,一個人負責給受試者抽獎,一個人負責告知受試者是否中獎。結果統計發現,如果受試者沒有中獎的話,他會很不喜歡那個通知他是否中獎的實驗人員。研究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是因為人們希望在壞事發生時,得到一個解釋,而人們本能地強烈地想把壞事發生的原因歸因于別人,所以要找到一個能夠責備的人,而這樣一來那個說出壞消息的人就能成就了我們最直接的責備對象。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問題也屢見不鮮。有時候你可能是滿懷關切的心情,告訴你的朋友或者親人一個不好的消息,但結果會讓他對你產生敵意。同樣的,即使別人滿懷關切之情告訴你一個壞消息,你的本能反應也是對他產生敵意。就像前面我們所舉的例子,雖然陳寶琛和張之洞上奏章的目的都是為了糾正慈禧的錯誤決定。但陳寶琛是直截了當地告訴慈禧:她犯了錯誤,這就如同那個帶來壞消息的人,一定會引起慈禧的反感。相反,張之洞并沒有指出慈禧的錯誤,而慈禧也就不會對他的奏章帶有先入為主的反感,他的意見就更容易被接受。
這個問題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第一,我們盡量不要去做那個傳遞壞消息的人。盡量不要給人提供負面的反饋。如果不得不傳達壞消息,那盡量要進行一份保障,充分考慮對方的感情。而不是抱著一種我是為你好的簡單粗暴的信息和方式。而且還要有被對方討厭的覺悟。第二,那就是當別人給你帶來壞消息的時候,你自己應該想辦法抑制住自己的非理性沖動。特別是如果你決定要做番一番事業的話,事實上歷史上有很多明君,都曾經遇到過這種類似的情況。我們都知道唐朝時期的名臣魏征,在指責唐太宗李世民的錯誤是從來不留情面,有一次李世民被他弄得下不來臺,一路回到宮后宮之后還發火說將來一定要殺了他,但這個時候他的皇后一臉正色的向李世民表示恭喜。并且說,我聽說只有君王賢明的時候,橙子才敢直言不諱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李世民這才轉怒為喜,第2天重賞魏征。君臣相得,成就一段佳話的同時,也成就了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