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相見》,但我相信終將殊途同歸——之給大人的信

雖然不相見

非常有幸參加了送書活動,并且抽中了這本《雖然不相見》。這是一本書信的集結,寫給同學的,編輯的,悟道友的,鐵哥們的,陌生粉絲的,煩惱中的初中生的……多多小姐說,她本是為了出版給孩子們的書信,而又特意整理出上半部給大人們的書信,免得讓讀者失了閱讀的念想。單從這一舉動就能體會到這本書里一定帶著滿滿的溫暖與光亮,帶著一種溫柔和力量。在當下浮躁的世俗洪流里,帶來一絲清澈明亮的山泉,細細地,緩緩地沖刷過心里經年累月沉積下來的厚厚塵埃,一點點露出心底最初的那絲清明……

突然很想寫信了,寫給自己已經逝去的青春,寫給未曾到來的明天,寫給離去的親人,寫給長大中的孩子們,寫給久未碰面的摯友,寫給曾經給我指引幫助的人,寫給深深傷害過我的人……


我們總是說,等我們長大了,我要……忽然之間,我們就長大了,還來不及好好暢想一番。

曾經在20歲出頭的許多個夜晚,睡不著,就著窗外的月光和對面樓房的燈光,趴在床上摸索著寫日記。因為昏暗,所以字寫得又大又急,有時上下兩行還會交織在一起……如今35歲了,卻很少再失眠,因為忙碌、因為奔波,忽然就覺得沒那么多可以失眠來浪費的光陰……即或是遇到幾近崩潰的事情,也不再失眠。是長大了,還是老了……白駒過隙般,那些時光就都過去了,走得那樣迅雷不及掩耳。

那些沒有真實行動的大愿、宏愿,不過是裝飾自我的彌天大謊罷了。

圣經里說『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一切遠大的目標,若沒有真實地邁開步子,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將永遠停留在遙遠的地方。想起自己每年訂目標,卻每每完成不了什么,非常慚愧。決定從今年開始認真落實每日讀經靈修的功課。

我們需要不斷地彼此鼓勵,才能不被世界改變自己。
我們甚至都來不及認識我們自己,更何況認識這個世界呢?

圣經里說,要保守我們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一切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我們倘若不能保守、警醒我們的心,那便太容易就會被世界所影響、改變、乃至迷失……跟著世界跑的時候,我們漸漸地遺失了自我原本的面貌,模糊了雙眼,才驚覺“我是誰?我在哪?”

愛的初衷,就是要在一些人心中留下一些美好,不是嗎?任何時候,愛都不應該成為一股逼迫的力量。
一生之中,我們起碼需要一次這種一廂情愿的勇氣,一種無須他人配合也能去愛的意愿,一種不卜、不算、不問前程的心之所向。

世間最大的愛最大的犧牲是什么呢?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還時常用愛的名義去強迫、命令我們的孩子…… 回想初次看『耶穌受難記』的時候,看見主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在痛苦中依然為那些羅馬士兵禱告“父啊,求你赦免他們,因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那種不問回饋,只是付出的精神,的確是世間再難尋著一二的罷!

直到一年年過去,曾經一心認為必須尋求的那些,一點一點被得到,我卻不得不面對另一個日益明顯的事實——我不快樂。欲望之流并沒有把我引領到更為空闊的境地,反而日趨蠅營狗茍,四顧茫然。渴望回到那個獨自叩問,深觀源底的少年時光。

經上記著說,若是贏了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性命,又有什么值得呢?太多屬世的貪婪、欲望把簡單的快樂都消磨得所剩無幾,而人心也一天一天越來越不滿足,欲望的溝壑,越來越深不可測。正如書中所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物質基礎始終不能代替上層建筑。”


多多小姐如此這樣剖析寫作之于她的意義——“我只是把寫作當成一種自我認識與自我排遣的方式。那些文字,不過是用了最后一點氣力,從內心分裂出的另一個自己,俯身給予自己一個擁抱罷了。”

一直以來,我覺得寫作都是一件極為個人的事,至少在我的內心是這樣認為的,用白紙黑字記錄下當下的自己、此刻的思緒、某些解不開的情結……為這些提供一個重新審視、正名的機會。


本書的作者多多小姐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而我是一個基督徒,我們不同的信仰卻在文字中看見了同樣的方向,一個溫暖的,有力的,堅定的,良善的向往…… 我們雖然不同,但我相信我們終將殊途同歸!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