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爸媽家吃飯,他們都忍不住嘮叨幾句:
“走路別低頭玩手機。”
“開車慢點,注意安全。”
“在單位好好干,和領(lǐng)導同事處好關(guān)系。”
“吃飯得定時,別喝涼水。”
我從小吃飯就很快,還喜歡邊吃邊喝涼開水。所以我媽每次看我吃飯的時候都勸我吃飯要慢吃,水不能喝太涼的,可我從小就左耳進右耳出沒往心里記過。
后來自己去日本留學的時候,得了盲腸炎,每次吃完飯就疼得要死。去了日本的醫(yī)院大夫讓我以后吃飯慢一些然后不要邊吃飯邊喝很涼的水,這時我從才想到了我媽的話。
大家有沒有有時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啰嗦,覺得他們懂得知識沒有我們多,很難接受先進的思想,或者對我們說的很多做人的道理和為人處世的方法都是我們早就知道和不屑于去參考的。
我記得我十幾歲的時候還沒有手機,不能成天看到這么多在微信上的雞湯文,有一次在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說,
五六歲的時候覺得父母說的都對,很依賴父母;
十五六歲覺得父母很啰嗦;
二十五六歲覺得父母沒有自己懂得多;
三十五六歲覺得是不是應該有事多問問父母;
四十多歲的時候覺得父母說話很有道理;
五十多歲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父母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父母已經(jīng)不能再從父母那里得到什么忠告了。
那個時候只是讀在眼里,能夠還記得只是因為很想在自己成長到了一定的年紀以后可以印證一下這個說法。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三十好幾的人,工作很多年了。作為成年人有了自己成熟的思考方式和基本穩(wěn)定的價值觀。有時候聊天或是思考時一瞬想起這篇短文,覺得說的很對。
我們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不要惹事打架,不要結(jié)交品行不好的朋友,要好好學習為了將來多努力。等我們長大到了能夠工作的年齡,又開始勸誡我們不要在單位偷懶,工作就要有工作的樣子,團結(jié)同事服從領(lǐng)導。
而我們呢,小時候被他們保護的很好,所以還沒有體會到進入社會的殘酷和人與人之間的現(xiàn)實。所以只是單純的覺得和他們有代溝,覺得社會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冷酷,周圍的人也沒有那么壞。
等到了步入社會的時候,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又覺得自己是最優(yōu)秀的,只要努力,只要再有一些運氣就能成功的站在社會這座金字塔的頂層。父母的苦口婆心在我們聽來只會覺得啰嗦,只會覺得自己懂得知識和成天在網(wǎng)上和朋友圈看到的那些雞湯文和所謂的做人的經(jīng)驗之談才是我們應該依靠和掌握的全部。
父母也許只是并沒有我們的知識豐富,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收到的教育也沒有我們這么理想,但是幾十年在社會里生存,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敗里所深深體會到的人生經(jīng)驗不是在書里或者朋友圈里讀到的那么膚淺的。
我一個朋友當時在國外回國,在外企工作工資待遇比較不錯,后來有機會換個行業(yè)去試試。當時他的父親一直在勸他要看清自己的長處,沒有人脈和銷售方面的經(jīng)驗,自己又不想學習,只靠投機和運氣是不能長久的。但是他沒有聽,他覺得自己念的書比父母多,見得世面比父母廣。父母老了,很多東西都不明白。
結(jié)果一年過后實在是硬撐不下去了,才回到了原來的行業(yè)又開始做熟悉的工作。我們在聊天的時候他還在感嘆:“也許父母沒有我們有過什么出國的經(jīng)歷,沒有學習過高深的知識,但是中國自古以來傳統(tǒng)的文化和做人的道理,還有那些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
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轉(zhuǎn)發(fā)朋友圈的那些心靈雞湯,什么“不要和不孝順父母的人結(jié)交朋友”,“做人該忍就要忍”,“在單位要尊重領(lǐng)導”“吃飯要定時定頓”“不要老生悶氣,心情舒暢比什么都好”這些其實想想都是父母經(jīng)常和我們說起的,只是我們從來沒有留意過罷了。
或者說我們都沒有在意身邊最關(guān)心我們最希望我們好好成長的父母。
珍惜父母的每一句話吧,就像要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天。
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會越來越少,而我們也在慢慢的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