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鄉(xiāng)下沒兩天就開始降溫,從早到晚都是綿綿密密的細雨,好不容易雨停了,隔了一會兒又接著下,這次是大顆大顆的雨點撲簌簌地打在身上。
鄉(xiāng)下管鎮(zhèn)上和縣城叫街上,出門都說去街上,前天去街上買東西,街上的店依舊破兮兮的,上演民國電視劇倒是很好的取景地,因為有看似危樓的老建筑。我們買衣服的店這次翻新了,刷了白墻,不像之前走進去,暗綽綽的一大間屋,只有一面鏡子明晃晃地照著;今天又去街上吃飯,依舊是一大間屋,里面擺放了許多張圓臺面,一上來照舊是嗑瓜子,這里流行的飲料是王老吉這樣的茶飲。
上別人家閑聊或吃飯,瓜子是必不可少的,到了冬天,家家都生起炭盆,大家就圍坐在炭盆邊上邊嗑瓜子邊聊天。鄉(xiāng)下的房子都造得很氣派,三四層的樓房,開間都特別大——這是和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來比,上海的客廳若是三四十平就已經(jīng)顯得很氣派了,這里的客廳可以裝得下幾十個人,許多地方空著都不知道擺什么好,擺完桌子椅子和沙發(fā)就再也沒有東西可擺了。
他們說的方言我聽不太懂,只覺得他們說話都很大聲,但若是停下來不說話也不會覺得尷尬。這點城市的文明人就很難做到,一旦停下來就有冷場的危險,在座的人不得不搜腸刮肚想點話出來說。城里的人客套慣了,總是下意識地控制氣氛和節(jié)奏,揣摩別人的心思,所以反而很難有真誠的交流。
但我之所以獲得這種印象多半也是因為我聽不懂他們的話,因而多了一層隔閡,情感上的屏障,讓我的感覺變得遲鈍。就像中國人跑去國外總是覺得外國人友善,其實不過是分不清一些曲折微妙的人情世故罷了。
我坐在一旁嗑著瓜子,看著電視,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除了瓜子過年還有類似龍蝦片的零食,另外還有糯米團子似的油炸餅,剛炸完的時候一定很脆很香,但冷了以后嚼起來只剩一股油哈味。
這里的人都吃辣,上來的菜哪怕看著是醬油炒出來的,吃到嘴里也辣得直吐舌頭。有時候“種”這種聽起來有點玄乎的東西還真的不得不信,娃兒在上海從不吃辣,可是到了這里比我能吃,我覺得超級辣的東西在他那里屬于一般辣。所以,我對這里菜的印象幾乎沒有,相反對零食印象深刻,還有一種中間夾白砂糖的饅頭和用一種從田里采來的青色的植物做的小青團也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