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讀蔡崇達的《皮囊》。書中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我從《皮囊》這本書里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又或者說作者寫到的很多經歷我都有看到和聽說過。這本書是通過回憶身邊親人朋友的故事來表達的,第一篇文章就寫了和99歲阿太的故事。我記住了兩句話: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后,我已經沒有皮囊則個包袱,來去多方便。豁達的阿太把身體看作一副皮囊,她相信人死了靈魂還在。可能當一個人的人生活得足夠長,像阿太那樣,就會越發地從容淡定吧,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爺爺也都是那么的慈祥安定淡然。作者的母親是個要強的女人,父親癱瘓失去勞動能力,她硬是靠著自己的堅韌撐起了整個家,最讓人唏噓的是為了讓父親年輕時候的諾言得以實現她幾乎把所有辛苦掙來的積蓄都花在了蓋新房子上面,作者寫到:我知道這房子是母親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驕傲地立在那。在這個時代,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房子是溫馨的港灣,也是負擔和壓力。雖說是身外之物,但也是復雜情感的載體。它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鋼筋混凝土那么簡單,那里還住著我們最在乎的家人,無法割舍。書中用了較大的篇幅寫父親的癱瘓,寫因為父親的患病給整個家庭帶來的改變。母親起早貪黑地拼命掙錢,孩子卯足了勁讀書上學、畢業工作掙錢。在無能為力的時候母親把所有的信仰都寄托給了神明,把所有的苦難都留在了心底。因為母親的堅持和一家人的相互扶持,父親最后雖然離開人世,但長久以來的這些日子卻還算過得下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作者生在這樣苦難的家庭有志氣,成功在北京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工作。母親就像一位勇士從來沒有被打敗過,作者寫到: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想象母親穿過亂流的樣子,或許像撒潑的小孩子一般咬牙切齒,或許臉上還有種不畏懼天地的少年狂氣……但也正是因為對生活的亂流,絲毫不懂也因此絲毫不懼,才有可能靠著一點生命的真氣,混亂掙扎開一個方向,任性地拜托了一個可能的命運。很多時候我們回頭去看那些難走的路,其實都不愿再去經歷一次。只是過程中除了前進別無選擇,要么被迫卷進生活的漩渦里迷失方向,要么拼死掙扎,當一切都成為過去,我們才發現一個人竟然也可以堅強地熬過去。人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當面對無情的病痛才懂得珍惜生命里的那些美好。因為疾病,也能讓與之相關的人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成長,當一個人知道向死而生的時候,他就沒有理由再去頹廢地過活。書中的作者因為父親的癱瘓被“臨危受命”做起了一家之主,他必須要學著以一個男子漢的身份去擔當去做決定。所以,生活中很多時候都不是我們自由選擇要走的路,只是被猝不及防的現實推著往前走,沒有退路也無法逃避。在作者一路接受教育到畢業工作的長時間里,他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同學、玩伴,他們幾乎都來自農村,長在農村,但最后的命運卻截然不同。有人甘于平庸,有人追逐夢想。關于他們眼中的大城市北京,作者寫得很多話都能直接擊中我的內心——
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群里,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么都這么渺小。而在小鎮,每個人都那么復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
生存現實和自我期待的差距太大,容易讓人會開發出不同的想象來安放自己。我相信,他腦子里藏著另外一個世界,很多人腦子里都偷偷藏著很多個世界。
在北京發生的任何理想和夢想,需要的是扎扎實實,甚至奮不顧身的實踐。
我沒把握,當他看到夢想背后那蕪雜、繁瑣的要求時,是否會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夠的接受度——夢想原來是卑微的執著。
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的,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一輩子很長,我們注定要永遠都像個學生一樣地去學習新知識、獲得新想法、認識新的自己。再普通的人生都有很多故事值得記錄和分享。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