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十五
前段時間,內心彷徨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便和一位敬重的老師聊天。
“我實現了幾乎所有愿望,但還是不開心。老師,您有什么心愿還沒有實現?”
“我有很多心愿,都沒有實現”
“做人不是要【開心】嗎”
“不,要學會【克制】”
接著他給我描繪了一個場景:
“我心中住著一只猛獸,像一頭生猛的大象。多年來,到處亂跑,一直被束縛著,而唯一能牽制和驅趕這頭大象的騎象人,卻一直只能更在身后窮追莫舍,卻常以望其項背為結局。
漸漸地,騎象人的控制力增強了,現在,騎象人終于能騎在大象身上去駕馭了,雖然內心常常還是會恐懼。”
我:在講什么?您到底是“象”還是“騎象人”?!
老師:我推薦你看看《象與騎象人》,看完就懂了。
直到我合上《象與騎象人》一書后,才明白老師說的話——其實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頭猛象,而能真正牽制住這頭猛象的“騎象人”,正是自己。
作者海特,在這本書中,深入地探討了關于生活和幸福的心理學探究。書的每一頁,都展現出何為美好生活,以及到底要去哪里尋找美好生活的寶貴洞見。
雖然這本書我是利用碎片時間看完了,但我知道,好書是值得“研究”的,一讀再讀。所以我會反復的“咀嚼”,隨機翻開一頁,也都能論個一二三。
比如我隨機翻到了書的這一頁——P33
標題赫然寫著“令你不幸福的3個原因”,我讀完后很有感觸,和大家分享。
不幸福的原因一:情感啟動效應
大象喜歡用“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字眼來論,想象一個測試表,指針左右擺動,左邊是“喜歡”,右邊是“不喜歡”,
這也是我們意識中的偏見了,包括了對名字的偏見。在中國,當你看到tony,很有可能聯想到理發師,據說每一個發型工作室中,都有一名叫“tony”的老師。
合伙人helen一大早和我打電話“哈爾濱的羊腿好好吃!!...”
對比一下我每天熬夜工作,還窩在房間碼字,她卻”沒心沒肺“地天南地北地玩,實在令人難過。
于是,我打斷了她的話:“打住,說點不開心的,讓我開心一下?”
“有,被當地一個滑雪導游坑了一下,他說不玩特定的項目就只能待在大巴中。”
我說:“那你加錢玩了嗎?”
Helen回應了我心目已經想好的答案:“玩了呀,畢竟——來都來了”
我聽到一個版本,中國四神句:“來都來了”、“想想孩子”、“大過年的”、“都不容易”
總有一些有趣的特地的話讓我們啼笑皆非,具有神轉折的趣味。當然,其中夾雜著偏見與無奈。
不幸福的原因二:負面偏好
負面偏好:指人們會更多地注意負面消息和事件。
生活中,一千句贊美的話風淡云輕,但一句詆毀的話就如同深水炸彈。
所以為什么“處女座”如此招黑了。你好好地發一條朋友圈,只要錯一個標點符號或者稍有瑕疵漏洞不完美,便會在評論區挑錯,而在這當中十有八九就是處女座的朋友了。
面對這種際遇,我也是多年不得要領去很好地面對。直到我讀了斯賓塞-約翰遜(這位作家曾經寫過《誰動了我的奶酪》)的《1分鐘讓你更出色》
其中“一分鐘稱贊”的路徑是:“先花一分鐘——比較我的目標和行為——如果發現行為與目標相符——發現自己做了正確的事(或基本正確的事)——馬上稱贊我自己——用一分鐘感受這種美好的感覺——我決定以后還這么做——進步”
——別的不說,我自從用了這個方法后,與我的處女座合伙人至今都能很好地配合工作著。{手動微笑臉}
昨天晚上授課的時候,發現有學生郁郁寡歡。她反饋最近兩天陷入了“葛優攤”的模式,做什么都提不起勁,說:“我曾經一段時間也相當得拼,但很長時間地付出卻得不到回報...我可能是哪里哪里做得不好”
越說越委屈,我隔著屏幕感覺她都快哭出來了。
我明白了,她的身體在做調整,來適應這種高強度付出后卻得不到回報的心理落差。但她又是比較堅韌的類型,會自責哪里做得不好。
人傻,身體可不傻。
如果把身體比作一部精密計算和運行的機器,長期磨損后,會自覺進入休憩狀態。
我提醒她:你該好好休息了一下了,別想多。
秋葉大叔說:戲精,是一種人生態度。
瞬間我跳出課堂,以自身的經歷安慰她,我的方法是,一定要學會“抱”自己。當你傷心難過的時候,一定要抱抱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候,別指望別人會來抱你,多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比如我就超級喜歡吃牛蛙和魚肉,不開心的時候我會直接點一大盆魚肉或牛蛙的外賣吃。
我同時跳著去問我的雙胞胎姐姐,她回應:我也超喜歡。
所以呀,你得找找看你基因中喜歡的東西!
由此延伸到第三點———
不幸福的原因三:強大的遺傳基因。
作者提到了一個概念是“情感風格”,個人平時生活的愉悅程度。
個人的情感風格是指個人的趨近系統以及逃避系統兩者之間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標示在你的額頭上——大部分人,不是大腦右半球額葉皮層的腦波活動比較活躍,就是左半球額葉皮層的腦波活動比較活躍。
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幾對雙胞胎的案例。
無獨有偶,我和姐姐就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啊!
今天的文章話題略帶沉重,于是現在我決定說一些歡樂的事情,強行逆轉文風——
我有個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的雙胞。
因為她大我兩分鐘,但我得叫她一輩子的姐姐。
當然,我們表示對彼此的尊重,只會直呼其名。
小時候由于都在一個學校的緣故,老師為了識別出我們,常常人為分開在不同的班;我們都慢慢長大了,天南地北聚少離多,彼此打探各自的生活只能憑借朋友圈等動態。
媽媽常說我倆是煙火小精靈。
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
1.小時候因為長得太像了,媽媽經常會把我倆其中一個抱去洗兩次澡。
2.小時候約好,倘若同時喜歡一個男生,那么都果斷放棄(這么想想這個男生也挺無辜的)
3.初戀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是一致的,都在19歲的夏天。(不是同一個人!)長大后這種情況再也沒有發生過——因為我們會互相吐槽對方的挑男盆友的品位。
3.偶然會“同時悲傷”,突然有一次在肯德基吃上校雞塊時,突然感受到一股悲傷,給異地的她發簡訊,“姐,你沒事吧?”
“沒事,我剛剛突然想哭。”
這種跨越時空的無線電鏈接,很難用常規現有的科學理論去解釋,“but,it just work..”
4.我們會在沒有提前約好的情況下經常在機場偶遇。
“這么巧遇到?你幾點飛”
‘9點25,你幾點”
“9點20”
“不和你說了,我走國際航班,需要提前過安檢”“……(往往留我在原地一臉懵逼)”
5.她因為中考時復讀了一年,所以我們不是同一年高考。
但神奇的是,在我們的數學英語兩科都差距20多分的差距下最后高考成績出來,我們的分數是一模一樣的——每科成績都有偏差,但加起來是一樣的
6.時常感嘆命運的奇妙。我一直順風順水地正常讀上來,雖然高考不順利,讀了專科3年制的學校,但一直沒有走回頭路,終歸是被命運照顧,我是幸運的。
但姐姐在考試的仕途上似乎不太順利,首先中考復讀一年,高中三年靠上國內的某重本后,學了一年,又退學了,去年才去到日本留學,重新開始4年本科的學習。
命運陰差陽錯地安排,20歲,她的大學剛剛開始,而我已經是大學畢業,出來工作。
“有沒有心靈感應?”
這大概是所有雙胞胎都會被問到膩的問題。
我們如果一個有特殊愛好,另外一個也會悄悄去學習。
我練截拳道打樁手練出厚繭時,她在隔壁的跆拳道班級已經無人能敵了;
當我卡卡斷斷地彈鋼琴曲《卡農》時,她小提琴已經能流利地拉《致愛麗絲》了;前段時間有標注旅行印記的黃頁,當我國內旅行城市剛達23個,她國際城市剛好也達到23個;
我學德語,她開始學日語(神奇的是,后來她交往了一個德國男朋友,我..還是喜歡中國人。。)
我學塔羅占卜時,她已經開始學畫畫;
關于興趣發展成職業,我倆曾經有段時間是”互相鄙視“——
她吐槽我“都21新世紀了,怎么還有人弄這種神神鬼鬼?”我吐槽她“3D都可以打印了,你畫出來的話要等死掉才能賣錢”
后來——
她開了專屬油畫工作室,定期開個人油畫展,還教小孩子畫畫;我開了塔羅工作室,定期參加國內國際大賽,還教人占卜;
創業唯艱難,我們都知道彼此的不容易,此后雖然不認同,但還是會體諒對方。
正如那句話——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我和姐姐都是屬于典型的樂天派,沒有什么能難倒我們,感謝父母強大的基因。
好的,讓我們來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結束今天的文章——
如果你感覺不幸福,與這三點相關:
不幸福的原因一:情感啟動效應
不幸福的原因二:負面偏好
不幸福的原因三:強大的遺傳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