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在想,為什么我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現在想來或許是因為我們思維不一樣?
前幾天和我一個同門同屆的男生一起找導師簽名,我們倆出來后,他和我說不知道以后會不會讀博,還想掙扎一下等等。
說真的,當初來讀研的時候,我也是滿腔壯志,想要讀博,但是僅僅半個學期之后,我就萎了。
原因無他,現實太餓,把理想吃掉了。
一語雙關,真的是太餓了,每個月靠著學校那點補助,真的是連同學聚會50元都掏不起,娛樂活動更是一個沒有,吃8元1袋速凍水餃像過年一樣高興。
讀了博士,坐幾年冷板凳不說,畢業之后呢?
現如今讀書的速度比不上學歷貶值的速度,就算經過千辛萬苦,脫了幾層皮獲得了博士學位,等去找工作發現還是卷的一批,特別是純理論文科。
我輔導員博士畢業,學的地理還是地質,最后當了輔導員。
跟我同屆的男生又說,想讀博其實就是怕面臨就業,想在以學生身份再茍幾年。
我是真的有點想笑。從本科茍到碩士,再從碩士茍到博士,博士之后呢,博士后?院士?烈士?
其實吧,你要是有以下家境,讀純理論文科的博士,挺不錯的。
比如說家里做生意,或者父母體制內極其穩定,不敢說大富大貴,最起碼你的房子能幫你準備,甚至于父母有能力,連你將來的工作、結婚對象、甚至你的孩子托育都能照管,正所謂一條龍服務。
又恰好你特別熱愛學術,立志做出一番成就,后顧之憂已無,自然可以潛心學術。
否則,你這邊不食人間煙火,每天還是要面臨吃喝拉撒等實際性問題。
你那么不結婚,完全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沉浸在學術的樂趣中,要么另一半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書念出來,沒人保證你能怎樣,最終校園里面的強者,到了社會上可能會成為差生。
加油努力吧,只要活著,錢就是王道。
談錢不庸俗,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