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見97郎
銀假面
《銀假面失明手里劍》
這段要講的《銀假面》這部作品,它的制作班底就很有意思,著重講一下。
起初《銀假面》的構想,TBS制作人橋本洋二和實相寺昭雄兩人,想要創造一個與圓谷的奧特曼不一樣的英雄。圓谷所專長的是巨大英雄,所以本片的主角銀假面便被設計成了等身大,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等身大英雄的制作費比起巨大英雄更低。
TBS播放,宣弘社制作(下請日本現代企劃實行),實相寺昭雄所率領的古代Group(コダイグループ)協力,《銀假面》的企劃正式開啟。日本現代企劃和古代Group的班底(兩社的名字相互對應,是有意而為之),因為圓谷英二時期的經營不善,導致圓谷制作人手方面供過于求,圓谷英二的大兒子圓谷一從TBS回到圓谷制作后,大量裁員。日本現代企劃(圓谷的照明技師小林哲也、特攝導演高野宏一、鈴木清、佐川和夫等,后解散由鈴木清重組創英社)和實相寺昭雄的古代Group(和實相寺昭雄一同創立古代Group的正是圓谷的美術擔當池谷仙克,后更名為株式會社古代)基本都是圓谷輝煌時期的人員班底。而這時TBS和圓谷之間的摩擦,使得圓谷在富士臺同時間檔開始制作另一部名作《鏡子超人》。
1971年年底,《銀假面》于TBS開播。趕巧的是《銀假面》和富士臺的圓谷制作的《鏡子超人》同時間播放。
順便一提,參與《銀假面》的主筆腳本是上原正三和市川森一,佐佐木守、石堂淑朗參與創作,對面棚的腳本有若槻文三、山浦弘靖以及藤川桂介等人,導演則是本多豬四郎、滿田穧、鈴木俊繼等人(高野宏一和圓谷桀是同學關系,所以高野弘一客串了幾話《鏡子超人》的特攝導演)。兩方都是參與過圓谷上一個世代作品的幕后人員,一場無硝煙的戰爭悄悄打響。
然而橄欖枝,卻更偏向繼承了“特攝之神”血脈的圓谷一那邊,實相寺昭雄設想的等身大英雄收視率和評價都被《鏡子超人》碾壓,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最終不得已,線路變更成了巨大英雄,實相寺昭雄向橋本洋二坦白,這步棋是自己賭輸了。時隔多年,實相寺昭雄回憶起《銀假面》,不禁苦笑:“那是部失敗的片子。”隨后,心灰意冷的實相寺昭雄帶著自己的古代Group退出了《銀假面》的制作,唯獨剩下了池谷仙克以及導演大木淳。兩個人抱著一定要完成這部作品的想法,繼續堅持到了最后。
雖然在當時不吃香,主演陣容卻不容小覷,其中不僅有日后成名的柴俊夫(柴俊夫還曾參與過《鏡子超人》的試鏡),還有兩年后將出演《泰羅奧特曼》的筱田三郎以及老熟人、剛剛在《歸來的奧特曼》中殺青的岸田森。憑著其充滿了人性味道的劇情以及嚴肅的風格,現在卻是被很多更高年齡層的特攝飯所津津樂道。
講起圓谷背后的故事就停不下來了,反正是雜談,那我們就雜回來。
其中的第17話《銀假面失明手里劍》片頭一開始,銀假面在和上一話來地球破壞火箭發射的莫庫星人的戰斗中失明。在兄弟們和莫庫星人一番戰斗之后,銀假面盡管失明,但還是挺身而出奮勇戰斗。在最后,銀假面依靠聽力以及風的動向,用三發銀假面手里劍解決掉了莫庫星人。《銀假面失明手里劍》這個譯名,我是為了符合中文語法美化了的。日文原名“シルバーめくら手裏剣”,其中這個めくら正確的中文意思應該是瞎子,和詹伯A那個瘋子是異曲同工之不妙,本話的企劃階段標題是《大阪SOS》,腳本出自上原正三之手。最后是誰改成了現在這個標題,也是無從考證,在90年代末KIDS STATION重播的時候,將片名改成了企劃階段的《大阪SOS》,但是在之后家庭劇場、家庭電視劇臺以及DVD/BD發售的時候又保留了原名…現在可以看到的都是未修改過的原版畫面。
超人巴洛姆1
1972年4月2日,接檔收視率走低、23話便腰斬的《魯邦三世》,讀賣臺開始播出的東映制作的特攝片《超人巴洛姆1》,原作正是現今那位單行本連載了170多本的漫畫《骷髏13》的作者齋藤隆夫。片中主角是兩位小學生白鳥健太郎和木戶猛,兩人利用友情的力量互相交叉手腕,肉體融合變身為超人巴洛姆1。而他們的對手是邪惡的化身—德爾格所派出的德爾格人、德爾格魔人、德爾格妖怪。
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的故事設定,卻僅僅因為劇中的一個名字,捅了個天大的簍子。在《超人巴洛姆1》開始播放之后,家住神戶市的德國籍大阪音樂大學教授對此片中的一個角色提出了異議的聲音。不是別人,正是片中的敵方怪人德爾格。
這個德裔的音樂老師,姓氏就是德爾格……。
因為巴洛姆1的敵方怪人和自己家同姓,這位音樂老師以“孩子沒準會因此在學校受到同學的欺負”為由,隨后德爾格先生向電視臺提出抗議,以違反姓名使用權,向電視臺提出了抗議,并提出了處理申請。
1972年8月25日朝日新聞報道:“我不是魔人德爾格(電視臺變身節目)遭受玩伴欺凌 同姓的少年提出處理申請”
最終在一個月后9月26日新聞又刊登出了事件的處理方式和結果。
朝日新聞報道:“壞蛋德爾格 向童心投降 11月將會消失 A君(原告的少年姓氏)的申請通過。”
制作組承諾盡量減少使用德爾格這個詞。騷動期間,讀賣臺的制作人佐野壽七更是每周前往德爾格家中道歉,并細心說明情況,最后德爾格家被佐野制作人的誠心所折服,退讓一步化解了風波。德爾格先生的兒子,也開始喜歡上巴洛姆1,并開始玩巴洛姆1的周邊玩具。
在風波剛起之時,敵方BOSS人型化的角色德爾格先生便降板。隨后的10月15日29話開始,制作組在片尾加上免責聲明。重播的時候,全集加上了免責聲明。
正如之前的報道所言,在這次風波后的兩個月,11月26日,超人巴洛姆1播放了最終回35話,就此完結。主流的評論、其中甚至包括東映方的名制作人平山亨先生也是主張巴洛姆1的完結和德爾格事件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佐野壽七稱巴洛姆1的完結是因為收視率斗不過同為東映制作的《假面騎士》,才會草草收場。到底具體原因為何,就留著各位看官自行咂摸吧。
奧特Q
1964年11月,TBS預定播放,圓谷制作的新節目開始拍攝。TBS在資金上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計劃拍攝一季度于65年4月每周日晚7點的TBS武田時間開始播出。
1965年漫畫之神手冢治蟲的動畫作品《W3》開始在富士臺周日晚7點播出。
同年4月,原本預定一季的作品再續約一季,共兩季,TBS+武田制藥方再次投入大資金。還未開始播放,TBS就投入了極大心血,這是一把不能輸的賭博。同時期,深知圓谷制片廠特攝水平的手冢治蟲得知這個消息,感知到了危機,如臨大敵。
1966年1月2號,劃時代意義的特攝片《奧特Q》正式于TBS首播,而原本收視率大熱的《W3》,因此收視率跌落谷底,從23%跌到了6.9%,僅一個月后,《W3》不得不將播放時間挪到了周一晚上7點半。
《奧特Q》全制作28話,每集之間互不關聯,播放的時候就是打亂了順序的。同年2月4日,全日本空輸的一架波音727客機,從千歲機場出發,準備降落羽田機場時,在機場的東南偏東的12公里東京灣墜毀。飛機解體沉沒,機上133人全部遇難。而原本預定于2月14日播放的第7話《東京冰河期》因為片頭的飛機爆炸畫面,因此延期至4月3號放在第14回播放。
而初回放送時候的第27回、最后一話《206號航班消失》則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所以放到了7月4號的最后一集播放。
原本制作了28話的《奧特Q》,實際初次放送的時候只有27話,7月10日因為原本計劃播出的《奧特曼》趕不及,緊急于7月9日在衫并公會堂舉行了預熱性舞臺公演,第二天晚7點,播出了大家熟知的《奧特曼前夜祭 奧特曼誕生》。
那么剩下沒播出的那一話呢?那原本是計劃于5月15日就該播出的第20話《快開門!》,但是因為這一集的劇情上比較隱晦加上沒有宇宙人、怪獸的出現,TBS方的制作人拵井巍決定將其先擱置,最終播放的是《海底猿人拉貢》。結果這一話最后竟然沒有被提上日程表。直到1967年,《奧特Q》的重播。12月14日原本應該播放奧特Q的第24話《戈加之像》,但是卻播出了《快開門!》。一時間,《快開門!》被坊間稱為新24話,最后被歸為第28話,成為了不是最終回的最終回。
(待續)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