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訂機票時,發現飛豬和途牛用了2個不同的套路:
平臺A飛豬:收藏了某個航班后,連續數天未下單,飛豬為了促成訂單轉化,往我賬戶發了優惠券,下單可以立減50元。
平臺B途牛:在航班列表頁提示某航班可以返現80元,但并未詳細說明規則。事后通過問客服得知,返現金額會在乘坐航班后打到現金賬戶,當現金賬戶余額達到200元方可提現到銀行卡。如果不提現,也可以兌換優惠券,在下次消費時抵扣掉。也就是說,要想讓這80元真正變成自己省下的錢,就必須再次消費。
??? 從平臺角度出發,飛豬這么做是針對性發放優惠券,可以促進單筆訂單轉化;途牛這么做是為了促進用戶留存,讓用戶產生更多復購行為。也許兩個平臺本身背后的KPI指標就不太一樣。從用戶角度出發,我詢問了不同的小伙伴,但是隱去了飛豬和途牛這2個品牌,只用平臺A和平臺B代稱。對于這2種優惠,一般人都傾向于選擇在平臺A下單,因為優惠都是落袋為安,平臺B雖然金額更大但是有綁架性條款,限制了用戶后續消費的選擇自由。但也有例外:1. 若用戶出行較多,很容易攢到200元返現,那么選B更劃算;2. 若平臺B的品牌名氣明顯大于A,用戶傾向于品牌知名度高的,因為以后的消費更可能在大平臺產生。
??? 那么,假如平臺B的優惠金額從80元增加到160元呢?有人就會轉而選擇B了,但也有人依然選A。可見對于一些用戶來說,便利性比優惠力度重要。
??? 再換個條件,假如平臺B的返現金額隨時可提現,沒有門檻限制。此時很多人就改變了想法,選擇B,甚至有人表示,哪怕B的金額降到70元,也還是選B。
??? 綜上,在做返利活動時,考慮2點:用戶獲取優惠的便利性 & 優惠力度,前者比后者影響更大。一個便利的優惠活動,哪怕優惠金額沒那么高,也還是很有誘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