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這樣共鳴,源于我們親歷了一段【私塾】現場版:
緣起是,茶室里的一個媽媽在輔導孩子預習課文:
孩子有些字不認識,吐魯番三個字,幾次都讀錯,媽媽糾正,孩子只是在讀字,估計也沒讀懂什么意思,只是把這些字組合著干巴巴地讀出來。
還有那么一點“身在書本心在旁”的感覺,三心二意的感覺顯然被媽媽發覺了,媽媽說,你能不能認真讀,把心思放在你的書上……我們的老師看不下去了,你們這么教孩子,一篇好好的文章都被你們讀死了!
然后,老師坐下來,看了一眼課文,問他們:“你們去過吐魯番嗎?那個地方可美了……還又很多好吃的水果,你們想去嗎?有機會帶你們去好不好?”
孩子們好開心,都圍坐在了老師身旁,“吐魯番的葡萄溝,盛產水果,到了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老師說,有機會帶你們到新疆游學,躺在葡萄架下,葡萄會掉到你的嘴里的,哎呦,那葡萄特別好吃,可甜了……
“葡萄運到晾房里制成葡萄干”……“你們知道葡萄干是晾在哪里嗎?葡萄干是不能在太陽底下曬的,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不知道!”孩子們說。
“如果在太陽底下曬,葡萄就會變黑,變成黑葡萄干,你們還想吃嗎?就像你們的白球鞋,如果在太陽底下曬,就會變黃……”
“哦,怪不得呢,我知道啦!”
“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
“那我們吃了人家的葡萄,應該怎么辦呢?”
“要謝謝老鄉!”
“我們不僅要謝謝老鄉,還要付錢的,不能白吃人家的。記住了嗎?”
“記住啦!”
同一篇課文,老師把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物產、自然科學與生活……都“趣味式”的、聲情并茂的流淌開來。瞬間茶室里的大朋友小朋友,老大不小的朋友,以及新朋友和新朋友的小朋友都瞬間被吸引過來……
我們這些當媽媽的慚愧極了!我們深受應試教育之害,只知道背書考試,明明自己非常反感,可以還是讓孩子深受其痛,這樣只是面對不知其意的冷冰冰文字死記硬背,有哪個孩子會“愛學習”?
我們感慨,我小的時候要有[私塾]就好了,這樣的私塾教育,有感情,有趣,并且因材施教,讓大小朋友都能聽的明白,感知得到,更重要的是,學的東西——有用!
而讓我們感覺幸運的是,我們的孩子還有機會接受這樣美好的教育;雖然已經成年,也仍然還有機會得到這樣美好的教育……
私塾——從此改變了我對它的誤解,絕不是咬文嚼字的之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