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句分析——“你老是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一問中,小澤爸爸提到了關于P.E.T父母效能訓練中行為窗口的概念。在行為窗口中,父母們首先要具備一項本領——正確地界定問題歸屬。
換言之,做父母的一定要搞清楚,孩子的某種行為,是困擾到孩子自身了,還是困擾到父母了,又或是困擾到你們雙方了。如果問題困擾到了你和孩子雙方,那么這個問題就是你們共同擁有的問題。
第一法和第二法,均不可取
權(quán)威型父母會說:“沒什么可談的,這件事情就必須這樣做。你說什么也沒用?!?/p>
縱容型父母會說:“寶貝你說了算,只要你喜歡,你想要怎么樣都可以?!?/p>
這兩種態(tài)度可以套用這個句式:“___死___活”。
父母贏,孩子輸。P.E.T.稱之第一法;
父母輸,孩子贏。P.E.T.稱之第二法。
難道沒有第三種方法解決問題嗎?
當然有啦!
在國際關系中,兩個國家之間出現(xiàn)了糾紛后,大家不都是呼吁雙方用協(xié)商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糾紛嗎?人們愿意去尋找一種方式,能同時滿足雙方的需求,而不是以一方獲得勝利而另一方遭受損失而告終。父母和孩子的沖突或者糾紛,也可以借助這個方法。
P.E.T中的一個核心理念,并不是以上兩種方法,而是第三法:父母和孩子都有權(quán)滿足自身需求,雙方都應當贏,沒有輸家。
“第三法”的靠譜六步走
P.E.T.第三法:父母與孩子通過溝通,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滿足雙方的需求,解決沖突,維持良好關系。
在正式開展六步走之前,父母最好可以和孩子解釋第三法,確保孩子在充足的時間中,積極傾聽并能夠理解這個解決方法。只有在預先理解和支持這種雙贏“第三法”的前提下,父母和孩子才能順利進入六步走。
第一步:界定需求
說道需求,就不得不提一個經(jīng)典的需求理論。
通常來說,我們平時很多看得到的行為,都屬于解決方法,而非需求。例如,我們想要周末和孩子一起去游泳,這是一個解決方法,而不是需求,這句話背后的需求應該是我們希望獲得親子時光,并希望孩子通過游泳可以強身健體。
那么,想想看平時孩子和你都處在問題區(qū)的時候,孩子和你的真實需求是什么?你或許可以套用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中的積累需求,找到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本源。
第二步:集思廣益尋求解決方法
這一步就是“頭腦風暴”的應用。在這個步驟中,父母是不直接給孩子提建議的,而是首先邀請孩子參與尋找解決方法。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可以克服孩子對于你主觀想法的拒絕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是讓孩子充分動腦,提高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二步中的頭腦風暴法中,我們要遵循一個原則:不急于進行評價和分析。
第三步:評估解決方法
等到我們將頭腦風暴中父母和孩子全部提到的方法都列出來之后,再針對這些方法進行評估。這個評估過程,父母需要觀察孩子對所有的解決方法是否有滿意或不滿意的暗示,同時父母也要講自己并不滿意的解決方案也提出來,并對于這些不滿意的方案進行修正,看看是否有機會變得令雙方滿意。最終經(jīng)過評估后,只保留父母和孩子都愿意采納的解決方法。
第四步:選擇解決方法
在經(jīng)過第三步評估后,我們需要再次確定父母和孩子已經(jīng)全面了解了所有的解決方法,并確保這些方法是滿足雙方的需求的,在這之后,我們再將最終選擇的解決方法寫下來。
第五步: 執(zhí)行解決方法
父母和孩子確定具體執(zhí)行這些解決方法的時間和具體執(zhí)行的細節(jié),并告知該方法中牽涉到的其他人員,確保所有相關方都清楚這個解決方法。同時,如果孩子在后續(xù)執(zhí)行過程中并沒有遵守雙方?jīng)Q定的方法,那么父母就可以通過面質(zhì)我信息的方式,和孩子再就這個問題做進一步溝通和確認?;蛟S,會有更新的解決方法出現(xiàn)。
第六步:后續(xù)評估
在后續(xù)碰到問題并執(zhí)行這些協(xié)商后的方法后,父母和孩子可以就這些方法的效果進行總結(jié)確認。如果發(fā)現(xiàn)這些解決方法仍舊存在缺陷的時候,雙方則需要再次進行討論,尋求更合適的解決方法。
“第三法”的理論不難理解,但難在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過生活中不斷訓練和總結(jié),我們才可以掌握這些基本步驟,并最終達到無意識地熟練運用。
期待和大家一起學習,做一名積極追求進步的新時代“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