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視政治為生命的女子。
她沐著親人的腥風血雨而來,在燭光中緩緩離去。
她堅忍,聰慧,狡黠,才華橫溢。
她仰慕著女皇,卻又恨著女皇。
她是一個比女皇更了不起的女子。
只是,生存的惡劣,讓她不得不止于人臣的位置。
然而,即使生而為婢,她依舊高貴,優雅。
她的一生,完成了從罪臣之后到上官昭容的逆襲。
她叫上官婉兒。
1、夢說
那一年,鄭氏懷著婉兒。
上官家唯一的血脈,都寄托在了鄭氏身上。
婉兒將生時,鄭氏夢見一個占卜者。
占卜者預言:當生貴子,而秉國權衡。
鄭氏心想,腹中應是男孩,將來必能位極人臣,量天下之才。
誰知生下來,卻是一個女兒,鄭氏心中甚是不樂。
然,婉兒面貌清麗,勝于母親,且自幼便聰慧過人。
婉兒滿月時,鄭氏抱婉兒在懷中戲語道:“汝能稱量天下士么?”
婉兒咿呀相應。
2、家變
公元664年的寒冬,經歷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王朝,漸漸顯露出了“武代李興”的征兆。
當武后手握著鮮血爬上了皇后的寶座。
高宗的懦弱與縱容,助長了武后的天子風范,她以女子之身,垂簾執掌國家大政。
退居二線的高宗,在無聊和寂寞中,出軌了,出軌的對象,還是武后的外甥女,魏國夫人。
武后怒火中燒,成功地策劃了一場鴆殺情敵的慘劇。
這一舉動,惹怒了身為天子的高宗。
高宗招來了朝中執掌文墨的上官儀,令其起草廢后詔書。
上官儀在夾縫中無法脫身,自知大難臨頭,于是在詔紙上寫下:皇后專恣,海內失望,宜廢之以順人心。
武后匆匆而來,看到詔書,火冒三丈,質問高宗。
高宗驚慌之下,將所有罪責推給了上官儀。
面對這樣一個毫無骨氣的男人,上官儀無力辯解。
他知道,這是一場當權者之間的游戲角逐,而他,不過是這場游戲中的犧牲品。
他不怕死,他只是難過,難過于他將與那個剛剛出生的孫女婉兒,做永遠的告別。
幾天后,上官儀以謀逆造反罪,滿門被誅,只留下不滿一歲的婉兒和她的母親被趕進掖庭充為宮婢。
3、掖庭
掖庭里的婉兒,就像一株純真的仙草,自得其樂地在永巷這個暗無天日的地方逐漸成長。
母親鄭氏,本出身于官宦世家,她知道,即使在掖庭里,她的婉兒,依舊出身高貴,不同于掖庭里的其他宮婢。
她不甘命運,又不愿意讓婉兒背負著滅族的深仇大恨。
她瞞著婉兒過去的仇恨,在掖庭里安下心來,她要讓婉兒相信,掖庭,就是她的家。
唯有接受現實,她們才能活得快樂。
后宮內,有一個文學館。
婉兒稍大時,便在母親的督促下,堅持每天到文學館里跟著老師讀書。
鄭氏堅信,即使讀書不能讓婉兒出人頭地,也能讓一個女子的內心變得充實。
婉兒天資聰慧,她覺得,文學館是一個神奇的所在,有一個無所不知的老師,有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倉庫。
漸漸地,她喜歡上了文學館里的一切,也喜歡上了老師故事里那個偉大英明的皇后。
從此,武后便成了婉兒心中的一道陽光。
她仰慕著她,夢想著有一天,能在她讀書學習的地方,見到那個了不起的皇后。
日復一日,婉兒的勤奮好學,讓她終于長成了掖庭里最出類拔萃的女兒。
4、歸來
公元677年,武后召見了十四歲的上官婉兒。
對于婉兒來說,那是十幾年來夢寐以求的事。
是的,她就要離開掖庭了,去探索那高墻外的世界。
雖然,母親鄭氏極力阻攔,她太了解武后的心狠手辣了,何況,對方還是上官家的滅族仇人,婉兒這么一去,等于是去送死。
然而,母親的反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皇后依然在第二天的清晨,召見了婉兒。
幾乎是在見到婉兒的一瞬間,她就喜歡上了這個小女孩。
那是怎樣的優雅從容,不卑不亢,又是怎樣的質樸天真。
武后甚至覺得,宮里的侍女竟然沒有一個抵得上這個在永巷中成長的孩子。
于是,武后當場出題考較了婉兒,命她草擬詔令,賦詩數首。
婉兒的超常發揮,徹底贏得了武后的心,即使知道對方是上官儀的孫女,即使知道對方有可能心懷仇恨,隨時隨地殺了她。
這依然阻擋不住武后對于婉兒的喜愛。
十四年的永巷生活,沒讓婉兒成為胸無點墨,家長里短的宮婢。
多年來在文學館里孜孜不倦的學習,給她的高貴增添了一種優雅的氣質,那是一種比外在的美麗更為深邃的東西。
知識,有一種洞穿生命的力量。
5、女官
武后將婉兒帶出了掖庭,并為她免去宮婢身份,令其掌管中宮詔令。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掖庭里長大的孩子,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影響了兩代君王。
作為武后最信任的婢女,她有著一個宮婢最大的忠誠。
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她對武后的仰慕與敬重,近乎偏執,勝于仇恨。
但她也深知,伴君如伴虎,何況她只是一介宮婢。
這些年里,她看到了武后作為一個母親的慈愛,更看到了她對于權力的欲望。
為了權力,武后多次使東宮易主,武家后代一夜之間升官加爵,而她自己,則一步一步走上了天子的寶座。
婉兒就這么默默地陪著她無比崇拜的女皇,為她草擬詔令,修撰國史。
婉兒是明智的,她把一切看得很明白很透徹。
她知道如何審時度勢,如何在這宦海沉浮中如魚得水。
只有如此,她才能生存下去。
事實證明,婉兒贏得很漂亮。
戰戰兢兢了十幾年,不僅贏得了女皇的無比信任,也讓一眾皇子公主和大臣們欽佩于她的聰慧、她的才華、她的堅忍。
6、印記
這是婉兒的恥辱,也是婉兒無法逃避的劫。
盡管這一生,婉兒已經走得如履薄冰,卻還是一不小心觸犯龍顏。
至于,因何事惹怒了女皇,史上眾說紛紜,但唯一確定的是,這一怒,差點讓婉兒丟了性命。
詔書上說,婉兒忤旨當誅,然圣上惜其才而不殺,止黥而不殺也。
黥刑,又名墨刑。
即在犯罪之人臉上刺字,而后涂上墨碳,再也擦洗不掉。
此時此刻,婉兒才真正理解了女皇的殘忍。
墨刑,不止是疼痛的處罰,更是羞辱的印記。
她,上官婉兒,一個年輕而美麗的女子,那留在臉上晦暗而墨黑的忤旨,就是她畢生要承受的負擔。
但,作為口口相傳的“巾幗宰相”,婉兒豈是一個墨刑打敗得了的。
她依舊與以往一樣,對女皇忠誠,為她處理朝政。
她向世人證明,上官婉兒能夠在政治的舞臺上游刃有余,靠的并非是那經不起歲月摧殘的美貌,而是她的智慧,她的才識。
7、昭容
公元705年,張柬之等擁護李唐宗室的大臣發動了神龍政變。
婉兒,為她仰慕了一生的女皇撰寫了最后一道詔令,宣布退位。
從此,她陪伴了三十幾年的女皇,她所經歷的武周帝國,將成為了歷史。
神龍政變后,唐中宗李顯繼位。
至此,旁落了十五年的大唐王朝,終于又回到了李家的手中。
十個月后,女皇在婉兒的陪伴下,以她波瀾壯闊的一生,告別了人生,告別了子嗣,告別了她無限熱愛的王朝。
婉兒以為,她一生的繁華,也將伴隨著女皇的離去而謝幕。
然而,不久后,婉兒被李顯接回了朝廷。
就像當年的女皇,還是才人的時候,被高宗李治從感業寺接回了后宮。
也許婉兒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跟女皇的路,是如此的相似。
同樣的十四歲開始后宮生活。
同樣的先后歷經了兩代君王。
同樣的在先皇辭世之后,被繼任皇帝接回了宮中。
回宮后,婉兒依舊回到了那個專掌詔令的位置上。
中宗李顯,為迎接婉兒,特地賜予了她昭容的官階。
這是婉兒獲得的最高的官位,是位同宰相、爵同諸王的待遇了。
從此,上官婉兒開始了一個新的起點。
她勸說李顯大量設置文館學士,廣招詞學之臣。
婉兒自身飽讀詩書,在處理朝政之外,經常與各學士切磋辭藻,寫詩賽詞。
朝廷內外,吟詩作賦,儼然成風。
8、政變
公元710年的六月,一向懦弱的中宗,被他最親愛的兩個女人,韋皇后與安樂公主鴆殺而死。
這是兩個同女皇一樣有著偉大理想的女性,卻缺少了女皇的智慧。
中宗帶著恨走了,他再也看不到,不久后的一天,會有人勇敢地站出來,用他最愛的女人的血,祭奠他無法安息的靈魂。
中宗走后,后宮一片混亂。
婉兒沒想到,在這混亂的朝局與后宮之中,圣上居然成為了第一個政治的犧牲品。
婉兒深知,中宗的死,即將引起另一場足夠大的政變。
因為大唐的江山,終究不能落到韋后這種淺薄的女人手中。
當然,婉兒也知道,隨著中宗的離去,屬于自己的時代也將要畫上句話了。
她早已預感了自己的死期。
只是,在這之前,她依然想放手一搏,不為拯救自己的生命,僅僅是為了這堪稱輝煌的帝國偉業不落入外人手中。
于是,她假托遺詔,只為緩兵之策。
然而,終究是敵不過對手,眼睜睜看著大唐落入韋氏手中。
第一次,婉兒深感無能為力。
好在,李唐宗室終究還有反手之力。
公元710年6月20日,在中宗暴斃的19天之后,臨淄王李隆基起兵發動唐隆政變。
韋后死了,安樂公主也死了。
婉兒知道,下一個就是她了。
9、魂歸
那一夜,婉兒靜靜地坐在房間里,聽著外面起起伏伏的殺戮聲。
婉兒太熟悉這種聲音了,還有那似曾相識的血色斑駁,猶如幾十年前,那個襁褓中的嬰兒伸手去抓,卻抓不到的溫暖。
一切只是輪回,她知道,她沐著血而來,必將在血色中歸去。
婉兒平靜地坐在銅鏡前,梳妝打扮。
她不記得有多久,沒有這么仔細端詳過自己了,也許是自從那晦暗的墨跡印在臉上開始的吧。
她本就那么美,也應該以最美的姿態離去。
當遙遠的馬蹄聲逐漸逼近她的房間,玄武門之外,那個她從小看著長大的孩子,就要來了,婉兒覺得,她應該去迎接他。
她命令所有宮女跟著她手執紅燭,列隊迎接政變的勇士們。
當臨淄王就這么近距離地與婉兒面對著,她看著他,看著那個她從小看著長大的孩子。
曾幾何時,他們是如此的親密無間,如今,卻要以這種方式見上最后一面。
也許,這就是命吧!
婉兒倒下了,她知道,一代帝王的誕生,也就意味著她的一切該結束了。
婉兒也累了,這一生,都在險惡的宮廷爭斗中求生存。
從一個小小的掖庭罪臣之后,做到了能夠掌握實際權力,操縱王室各派勢力的嬪妃。
這就是婉兒的智慧。
而今,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所以,婉兒也該退出了,走了,去另一個世界,見了她的女皇,她的祖父,見了她從未見過的上官家的親人,告訴他們,她如何逆襲,如何權秉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