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13日開始,我展開了對學習技巧的摸索。這也是因為一次偶然。(看同樣一本書,鄭先生看的比我快,而且還記得比我牢固,于是我問他怎么看的這么快,他告訴我,在不影響對全文理解的情況下,有些內容他會直接跳過去。剛開始我不以為然,在我發現他用很少的時間掌握了比我多的多的知識之后,我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了反思)
上周一晚上,(11月13日)我在搜索引擎和豆瓣上找來很多關于學習技巧的書,然后根據目錄和網友評價,對書目進行塞選,選出了五本書,分別是《如何高效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博贊學習技巧》《學會提問》《刻意練習》。其中《博贊學習技巧》與《如何閱讀一本書》已經看完,收獲還是挺大的,對于書本上的具體內容我就不做過多的贅述,說些關于書本之外的一點體會。
我是一個不管對電影,電視劇,還是閱讀,都特別追求"完美"的人。在看電影的時候,我不能忽視任何一個鏡頭;看電視劇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會跳著看,我好像就是不想錯過什么;看書的時候,我一直都是采取逐字逐句的閱讀方式,所以我看書總是看的很慢。看到這,肯定大家都覺得這么做其實也無傷大雅,畢竟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而且看的仔細不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嗎?這些做法的背后有什么隱藏的人性嗎?有。
在知識匱乏的時代,這種閱讀方式是有一些優勢的,看的仔細的同時,掌握的東西也較多。但是在現在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對于我們個人來說,有些信息是有用的,有些信息是無用,甚至有些信息是錯誤的,那么怎么篩選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里還是以我和鄭先生為例,我們的學習方法各不相同,我用更多的時間,學到了更少的知識(確切的說,我學到的知識對我來說的有效性不大),而鄭先生用較少的時間,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難道是因為鄭先生比我聰明一些嗎?就算真的存在這個原因,但也肯定不是主要的。那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不同的原始思維產生了不同的學習方法,而不同的學習方法又導致了不同的記憶結果。
我逐字逐句學習方法的背后,是我不想錯過任何一個知識點的貪婪之心,但人的注意力又是有限的,我最后還是被迫的選擇了記憶某些知識點。因為我主觀上并沒有做出選擇,所以這些知識點就會呈現碎片化。我的腦子里可能會忽然蹦出個想法,這些想法互不相連,被隨機儲存在大腦的某個位置。
相反,鄭先生則會采取有目的地學習重點的學習方法。他在看一部電影之前,首先會去了解這部電影的背景,以及主要的故事情節,他甚至還會看看豆瓣上網友的影評,再選擇看不看這部電影。當然,這種做法,使他錯過很多評價不高的好電影,也失去了自己對電影的獨特感受。但這種有目標的學習方法可以讓我們收獲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我看一本如何提高學習技巧的書,我想獲得的是學習技巧,那么我只是關注學習技巧的相關內容就可以了。這可以提高我的學習效率。同時讓我抓住學習重點,對整本書有一個全局觀。擁有這種學習方法的人懂得取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這樣一比較,我們發現貪婪的心態,產生了逐字逐句的學習方法,學到的知識呈碎片化,。而懂得取舍的心態,產生了關注重點的學習方法,學到的知識呈中心化。
回憶我在校學習的那個階段,這兩種學習方法帶來的差異更加明顯。
我在高中時期的學習方法也是全盤皆收,沒有重點的。因為我懶得思考什么是重點,與其去想重點,不如就通篇通篇的學習,對于一些知識點的歸納,完全依靠老師的上課筆記。但有個好朋友,她是非常懶的女生,有時候上課都會睡覺,但是每次考試,她的成績都很好,我一直都覺得是她天賦異稟,天資聰慧。有一天,她跟我說,你要學會總結歸納。我聽了之后連連點頭,后來在學習的過程,我還是按照原來的方法,死性不改,并且覺得是自己比較笨,記憶比較差,就應該笨鳥先飛。記得有一次,她很得意的跟我說,"我的同桌超笨,同樣一份試卷,她3小時還沒寫完,晚自習結束還要留下來繼續寫,我半個小時就搞定了。"后來她想了一下說"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她就是懶得自己思考總結。"對于后半句話,我一直都沒理解,明明她學習的時間是你的6倍,你還說她懶,真是太矛盾了。現在想想,還真是那么回事。有些看起來沒用的步驟,其實至為重要。很多時候,勝負就處于此。
前段時間,聽了劉潤老師講的快速學習技巧:20小時學習法。5小時泛讀,3小時建模,2小時請教專家,10小時復述。結合這幾本書,收獲滿滿。直到現在我才發現,學習的重點并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我們與知識的互動。難怪,孔夫子會發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