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礙于父母的壓力,表姐硬著頭皮走進了婚姻。這些年,她辛苦操持著家庭,直到把孩子送入大學。未料,在最該松口氣的時候,丈夫跟她提出了離婚。原以為表姐會不平,至少也得四處傾訴一下自己多年的忍耐與犧牲,可她卻只是短暫消沉之后就開始游泳健身、繼續讀書。
我很詫異,問她是不是真的不傷心。她說:不是的。只是,書讀多了,煩惱就少了。
表姐確實是個愛讀書的人,家里的書柜一直都是滿滿的。她偏愛心理學和個人成長類的書籍,我也曾聽她說過,生活里的不滿,她常常是靠閱讀消化的。
她告訴我,婚姻結束,是他們兩人的感情出了問題,并不是她自己出了問題,自己明白就好,沒必要去向誰證明,也沒必要繼續糾纏。過好余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苦悶無法排解的時候,她就會尋求書本的幫助。她說,每次一打開書,心就靜下來了,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從書中的悲歡離合中走出來,會發現自己經歷的根本不算什么。
一個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是由他的認知水平決定的。認知水平越高,越懂得與自己和平相處,也越懂得接納環境的變化。這也是為什么,讀書多的人,看上去都是一副云淡風輕的樣子。
2
我認識一個醫術高明的老醫生。27歲那年,他因為專業技術過硬,被省城醫院的領導看中,高薪聘請過來。他來的時候,行李中除了衣物和書,幾乎別無他物。
相處中,領導發現他在醫患溝通方面處理得特別好,便推薦他去專門處理醫患糾紛的管理部門。他接手后,短短一年時間,糾紛數量與賠償金額明顯下降。領導想提拔他,但都因客觀條件受限沒能辦成,他卻心態平和,工作熱情依舊。
我請教他,為何能如此淡泊超然,他的回答與表姐如出一轍。他說,從山區到省城,從臨床到行政,一路走來,經歷過許多質疑,就是靠著讀書逐一跨越。
前輩如今已年過半百,包里依然隨時備著書。他常教育我說,要多讀書,保持思考。我也喜歡跟他打交道,每每在工作與生活上有困惑,我總去請教他,他的點撥常會讓我茅塞頓開。
格局寬廣,世事洞明,這可能就是讀書人最有魅力的地方。
3
我也真切體會過讀書的好處。
生完孩子的第一年,婆婆從老家過來幫忙。兩個本不熟悉的人在一個屋檐下生活,思想的代溝、性格的差異,讓我們摩擦不斷。再加上丈夫不太懂得如何從中調和,我感覺自己隨時都在崩潰的邊緣。初為人母的喜悅消失了,那種無法對人言的痛苦吞噬著我,我徹夜失眠落淚,母乳驟減,孩子也餓得哇哇大哭。
我開始求助于書。起初是為了尋求改變別人的辦法,最后卻從書本里得到了自我成長的力量。
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話:人的煩惱一半來源于自己的生活被侵犯,另一半來源于想侵犯他人。當時便有了醍醐灌頂的感覺,我自省:當我在抱怨別人不在意我的感受時,我又何嘗在意過別人的感受呢?
類似于這樣的時刻還有許多。我把這些道理寫在紙上,貼在墻上,隨時提醒自己,用更加智慧的角度去看待生活。我感覺到,讀書讓我的心胸開闊了,計較的東西就少了。
日子從最初的雞飛狗跳到后來風平浪靜,如今我已生了二胎,依舊與婆婆同室而居,卻不再有當初的苦惱。當一個人心態開始轉變的時候,對周圍事物的感受也會悄然改變。
人生在世,即便再努力再優秀,也難免遭遇不如愿的時刻和無法對人言的挫敗。煩惱的時候,不妨多讀點書。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就是我們思想的“源頭活水”。
當你在書中得到了更寶貴的東西,生活中損失的那些雞毛蒜皮,就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