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零售有句流行語:食品做銷量、百貨做毛利、生鮮做人氣。生鮮扮演著一個聚客、引流的角色,不管消費渠道如何變遷,這從未改變。在電商的肆虐下,當其他品類紛紛淪陷的時候,“生鮮”這道壁壘,被譽為實體店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超過20%的SKU占比,將近40%的銷售額驅動,實體商超握有“生鮮”這副好牌,但打得不好。
其實,對這個只有3%的行業滲透率,卻坐擁萬億規模的線上生鮮市場,電商覬覦已久。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總共有4000多家生鮮電商,但實現盈利的只占到1%,其余的99%中大部分虧損,小部分勉強盈虧平衡。2016年,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仍舊只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而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
生鮮難做,這是每個嘗試線上或線下運營的人共同的心聲。但這是高頻消費、剛性需求,誘人的蛋糕,誰都想分一杯羹。然而,盡管遍地哀鴻,還是吸引了大批人前赴后繼。在新零售下,尋求生鮮的破局之道,迫在眉睫,又任重道遠。實體店是繼續和電商對抗,守護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生鮮電商是繼續燒錢引流,還是與實體店聯手抱團?需要重新權衡。
生鮮不“鮮” ?優勢化為雞肋
對于生鮮而言,不管是實體店還是生鮮電商,供應鏈和物流是核心。除了部分單品就近自采,大多數還得依靠農業基地、蔬菜產銷合作社、跨境進口等渠道供應。受到冷鏈成本、運輸損耗、價格波動等多方面因素制約,生鮮商品產生的利潤極低。作為聚客的品類,生鮮也經常淪為以犧牲負毛利來招攬客流的境地。而生鮮的盈利之難,從去年鮮品會、菜管家、美味七七等一大堆生鮮電商陣亡名單中亦可見一斑。
事實上,生鮮商品屬于日常的剛需,顧客對其品牌意識和消費渠道需求并不強烈。除了食品安全以外,唯獨對一種要求很挑剔,那就是“新鮮”。生鮮不“鮮”,是當前眾多從業者面臨的經營痛點。要解決這個難題,最重要的就是優化供應渠道。
除了傳統的農超對接、建立配送(中轉)中心,可以嘗試預售、眾籌再進行大批量采購的模式。然而,為保證這種模式落地的效果,需要依托線上技術支持和引流到店。從另一個維度上看,配送是線上生鮮電商的短板。如果生鮮電商通過與實體店共享倉儲、配送資源,可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點。生鮮電商的一小時生活圈、限時達目標,也將水到渠成。
商品同質化 ?生鮮不僅是賣商品
“賣相”是生鮮商家與消費者無聲對話的一種呈現,賣相好不好,直接影響顧客的購買欲望。隨著市場環境的迭代,商品同質化的詬病,已不可避免地從其他品類蔓延至生鮮領域。賣相、陳列、品控、新鮮度、豐滿度、視覺沖擊……生鮮是最能體現一個賣場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部門,然而這個“救火隊長”的光環正在淡化。
在國內的零售領域,永輝的陳列、Ole’的賣相、TASTE的品控、BHG的視覺感等等都是值得借鑒的。永輝的生鮮品種齊全,陳列豐滿,幾乎可碾壓同行,屬于“大而全”的走量模式;而Ole’、TASTE、BHG走的是高端路線,“精而美”的風格與其業態定位契合。他們各具特色和賣點,這也是渠道多元化后,消費者仍然熱衷于在線下實體店消費的原因之一。
生鮮不僅僅是賣商品,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千店一面是一道必須逾越的坎。注重社交式、家庭式消費體驗,是以往零售格局所不具備的,線上線下同價、同款,雙向下單、體驗將成為生鮮領域的主旋律。不管是天天果園入股城市超市、易果生鮮聯姻聯華超市,還是盒馬鮮生打通“線上引流+線下零售倉配與餐飲體驗”的全方位服務閉環,都在釋放這個信號。
不忘初心 ?敢于迭代網紅思維
退潮后方知誰裸泳。事實上,以“盒馬鮮生”為首的國內生鮮電商尚未出現成熟的盈利模式,摸索的道路上難免淪為試金石。而在實體領域,除了永輝超市、家家悅、新華都、三江購物、人人樂等生鮮成績單較為突出,其他商超也并不好過。
?進入“新零售”階段,生鮮是最好的入口。在傳統互聯網時代中,對本地生活服務的滲透中最重頭的是餐飲。而在“智能硬件+互聯網+百行百業”的時代背景下,“生鮮”也是百行百業中最繞不開的,因為“吃”為生活之首。
然而,在大數據、互聯網+、O2O、AI、共享經濟等“網紅思維”的狂轟濫炸下,我們頓時失去了方向。我是誰?我為誰提供服務?我能提供什么服務?風口可以把我們吹得很高,但也意味著摔得很慘。回歸零售本質,為顧客提供實實在在的商品和服務,才有資格論韜略。
如果說零售就是細節,那么生鮮就是這細節的載體。從采購上游的選品,到運輸配送到店;從上架陳列,到售賣的方式手段;從毛利分層搭配,到周轉策略,處處彰顯細節與標準化。在互聯網的“下半場”,單一的銷售模式已經很難攫取足夠的流量。從線上線下兩端暴露出來的短板,其實都有一個明確的指向,那就是——摒棄前嫌,各施所長,合作造未來。
生鮮的破局之路,并非調整一下陳列排面,更換一下單品的“小打小鬧”所能立竿見影的。好產品是最好的營銷,因為消費者心中都有一桿秤。埋頭拉車的同時也要抬頭看路,即便泡沫迷眼,只要緊隨時代步伐,不忘初心,手上的牌再爛也能打得很精彩。
作者:黃華斌。本文為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