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到底有幾個?
?
一直以來,我們被灌輸的思想就是,真相只有一個。非黑即白,涇渭分明。
但現實真的如此嗎?
每個人對現象的認知都是不同的。同一個事件,在不同人的視角中,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就好比一個多棱的鏡片,我們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面,僅此而已。
很多作者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講述同一個事件。不同人群,他們的發聲并不相同。
1.《竹林中》,作者:芥川龍之介
根據這部小說的內容,黑澤明導演了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羅生門》。圍繞武士之死,證人樵夫、行腳僧、捕快、老嫗;當事人武士、女人和強盜都紛紛訴說他們認為的真相。
而躲在語言背后,是各自隱秘的,尋求自我保護的屏障。
2.《雪山飛狐》,作者:金庸
在武俠小說里絕對是神奇的存在。金庸早期的武俠小說很多學習了西方戲劇的寫法,矛盾和沖突都極具戲劇性。中期開始沉淀下來,嘗試用不同的寫法來表現俠的不同形式。《雪山飛狐》的發生日期僅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之內,但眾人在玉筆鋒山莊“圍爐夜話”時,通過各自的講述,卻展開了四大家族百年恩怨的畫卷。
而真相,依舊湮滅在喋喋不休的傳奇之后。
大寫的好評。
3.《時雨谷案》,作者:湊佳苗
如果當代小說家里有誰能夠把這種自述式語言魔力發揮到極致的話,當屬湊佳苗。她的大部分小說都是完全靠人物的語言來推動的,從而不知不覺令讀者落入到人物語言的陷阱之中。
而這本《時雨谷案》,從源頭來說,更像是對《竹林中》的致敬。
不到最后一刻,我們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而誰又在玩弄語言的花招。
甚至最后的最后,都不禁會揣測,真相真的是如此嗎?
或者這又是僅僅,作者希望我們得知的真相?
也許真相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沒有真相,只有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