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秋,七月,宋公劉裕接受進爵為宋王之命。八月,移師鎮守壽陽,任命度支尚書劉懷慎為督淮北諸軍事、徐州刺史,鎮守彭城。
15、
八月十三日,北魏主拓跋嗣東巡,八月二十六日,回到平城。
16、
九月,宋王劉裕自己解除揚州牧職務。
17、
西秦左衛將軍乞伏匹達等將兵討伐彭利和于漒川,大破之,彭利和單騎逃奔仇池;乞伏匹達俘虜了他的妻子兒女,遷徙羌族上層三千戶于枹罕,漒川羌族平民階層三萬余戶仍安居如故。
冬,十月,西秦任命尚書右仆射王松壽為益州刺史,鎮守漒川。
18、
宋王劉裕認為河南蕭條,十月二十八日,召回司州刺史劉義真,任命為揚州刺史,鎮守石頭城,蕭太妃對劉裕說:“劉道憐是你的布衣兄弟,應該用他為揚州刺史。”(劉道憐是蕭太妃親生。)劉裕說:“我對道憐,還有什么舍不得給的!揚州是國家根本所寄,事務繁多,不是道憐所能承擔的。”太妃說:“道憐已經五十多歲了,難道還不如你十歲的兒子?”劉裕說:“義真雖為刺史,事無大小,都是由我決定。道憐年長,如果擔任職務,又不能親自決定事情,對他的聲望沒有好處。”太妃這才不說話了。劉道憐性情愚鄙而貪縱,所以劉裕不肯用他。
19、
十一月一日,日食。
20、
十二月七日,北魏主拓跋嗣西巡到云中,從君子津西渡黃河,大獵于薛林山。
21、
辛卯(十二月無此日),宋王劉裕加殊禮,進王太妃為太后,世子為太子。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
公元402年——405年
共4年
高祖武皇帝
永初元年(公元402年)
1、
春,正月十四日,北魏主拓跋還宮。
2、
西秦王乞伏熾磐立兒子乞伏暮末為太子,仍兼領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赦,改年號為建弘。
3、
宋王劉裕想要受禪,又難于說出口,于是召集朝臣宴飲,從容說:“桓玄篡位,鼎命已經轉移。我首倡大義,興復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業著,于是得到朝廷頒賜九錫殊禮。如今年老衰暮,而尊崇如此,已經到了極點,任何事物,最忌諱盛極而衰,不是久安之道;如今,我想奉還爵位,歸老京師。”
群臣只是盛稱功德,沒有聽懂他話里的意思。到了傍晚,酒宴散了。中書令傅亮出了宮門,才醒悟過來劉裕在說啥,而宮門已經關閉,傅亮叩門請見,劉裕即刻開門接見。傅亮入宮,只是說:“臣想回京師一趟。”劉裕知道他的意思,也沒說別的話,只是問:“要幾人護送?”傅亮誰:“數十人就行。”說罷告辭。傅亮出來,天已入夜,見長星劃過夜空,傅亮一拍大腿感嘆說:“我常不信天文,今天真是應驗了。”
傅亮到了建康,夏,四月,朝廷征召劉裕入朝輔政。劉裕留兒子劉義康為都督豫州、司州、雍州、并州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鎮守壽陽。劉義康尚幼,以相國參軍、南陽人劉湛為長史,全權負責府、州事。劉湛從少年時代就有主宰之志,常自比管仲、諸葛亮,博涉書史,不寫文章,不愛談議,劉裕非常器重他。
4、
五月二日,北魏更改宣武帝拓跋珪謚號為道武帝。
5、
北魏淮南公司馬國璠、池陽子司馬道賜密謀外叛,司馬文思告發。五月二十七日,北魏主拓跋嗣殺司馬國璠、司馬道賜,賜司馬文思爵位為郁林公。司馬國璠一案牽連平城豪杰,連坐滅族的有數十人,章安侯封懿之子封玄之也當連坐。北魏主因為封玄是燕朝舊族,打算給他留下一個兒子。封玄之說:“我弟弟的兒子封磨奴,早孤,乞求保全他的性命。”于是殺了封玄之的四個兒子,而赦免了封磨奴。
6、
六月九日,劉裕抵達建康。傅亮諷勸晉恭帝禪位于宋,起草禪位詔書,呈給皇帝,讓他抄寫。皇帝司馬德宗欣然操筆,對左右說:“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續,將近二十年。今日之事,本是我心甘情愿的。”于是將詔書抄寫在專用的紅紙上。
六月十一日,皇帝遜位,退居瑯邪王府,百官拜辭,秘書監徐廣流涕哀慟。六月十四日,劉裕在南郊筑壇,即皇帝位。禮畢,自石頭城備法駕入建康宮。徐廣又悲感流涕,侍中謝晦對他說:“徐公這樣是不是有點過分!”徐廣說:“你為宋朝佐命,而我是晉室遺老,悲觀之事,固然不同。”徐廣,是徐邈的弟弟。
皇帝劉裕登臨太極殿,大赦,改年號為永初。下詔:凡是被鄉論清議抨擊的,一律恢復名譽,重新開始。(晉朝滅亡,進入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宋國,史稱“劉宋”,與后來趙匡應的宋朝相區別。)
裴子野論曰:
當年舜受禪,流放四兇;周武王克殷,將頑民遷到洛邑。天下之惡,都是一樣的,受到鄉論清議的人,竟然可以恢復名譽,過分了!
7、
奉晉恭帝為零陵王,優崇之禮,都仿照晉初故事,在故秣陵縣修建零陵王宮,派冠軍將軍劉遵考將兵防衛。降褚皇后為王妃。
劉裕追尊父親劉翹為孝穆皇帝,母親趙氏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蕭氏為皇太后。劉裕事奉蕭太后一向恭謹,即位之事,年紀已老,每天早上仍進宮朝見太后,從未遲到。
劉裕下詔,晉國時代的封爵,隨時運而改變,只保留始興公、廬陵公、始安公、長沙公、康樂公,分別降級為縣公及縣侯,用以供奉王導、謝安、溫嶠、陶侃、謝玄等人的祭祀。凡是在“義熙起義”(反抗桓玄)中共患難立功的人,仍保持原位。
劉裕下詔,任命司空劉道憐為太尉,封長沙王。追封司徒劉道規為臨川王,以劉道憐的兒子劉義慶繼承他的爵位。其余功臣徐羨之等,增位進爵,各有等差。
追封劉穆之為南康郡公,王鎮惡為龍陽縣候。劉裕時常嘆念劉穆之,說:“劉穆之不死,當助我治天下。可謂‘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出自《詩經》,意思是:這樣的人死去,家國都受到傷害)”又說:“劉穆之死后,人們就輕視我。”
立皇子、桂陽公劉義真為廬陵王,彭城公劉義隆為宜都王,劉義康為彭城王。
六月二十六日,改《泰始歷》為《永初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