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別人討論問題時你是否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在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后,對方并沒有針對你的觀點做出回應,卻故意曲解或夸大你的論點然后進行反駁,你總感覺哪里不對勁,但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到最后只能被對方的“胡攪蠻纏”搞得啞口無言,顏面掃地。在這個過程中,對方就犯了我們這篇文章所討論的“稻草人謬誤”。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小麥或谷子成熟的時候,經常會引來很多鳥兒覓食,給莊稼生產帶來很大的危害。但人們又不能時刻守在田里驅趕,就會在田里扎上很多稻草人,讓這些稻草人代替人們守護在田里用以驅趕那些覓食的鳥兒。
了解了稻草人的由來,我們再去分析“稻草人謬誤”,就容易多了。所謂稻草人謬誤就是在辯論過程中,為了反駁對方的立場,故意對其觀點進行曲解、夸大或虛構,構建一個更容易反駁的角色或者編造一個對手根本沒有提及的立場,就像制造一個毫無還手之力的稻草人一樣,然后對曲解后的觀點和立場進行反駁和攻擊,當對方無法對此做出有效反擊時,就宣稱對方原有的立場和觀點被駁倒。
稻草人謬誤一般的結構如下:
1.張三提出一個觀點A
2.李四將觀點A曲解為更容易攻擊的觀點B
3.李四針對觀點B發動攻擊
4.當張三無法對攻擊發起有效反擊時,李四就宣稱觀點A是錯誤的。
比如:
張三說:“我認為孩子不應該在大街上亂跑。”
李四說:“把小孩關起來,不讓他們外出活動,呼吸新鮮空氣,那太不人性了。”
張三的觀點是,孩子最好不要在大街上亂跑(那樣可能比較危險),但李四在反駁張三的觀點時,卻故意曲解,樹立了一個稻草人——“把小孩關起來”。要避免孩子在大街上亂跑,可以有很多方法,張三從未提過“把小孩關起來”,顯然這就是李四犯的稻草人謬誤。
再比如:
張三: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
李四:你真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
發展教育行業不意味著減少國防開支,減少國防開支也不意味著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
一般情況下“稻草人謬誤”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曲解論點的稻草人
女生問:昨天晚上你為什么沒有回我的微信?
男生答:我昨天工作比較忙,本來打算回你,但后來忙著忙著就忘了。
女生說:我就知道在你心中,我肯定沒有工作重要。
在以上這個例子中,男生的觀點是由于工作忙導致沒有回復女生,兩者之間不存在孰輕孰重的問題,而女生卻曲解了男生的意思,樹立了一個“工作比女朋友重要”的稻草人,將攻擊矛頭從“沒有及時回復微信”轉移到“男生愛不愛女生”這個更棘手的問題上來。
(2)新增論點的稻草人
小明對媽媽說:”小華買了一臺新游戲機,我寫完作業想去小華家玩玩。“
媽媽說:”又買了一臺游戲機?小華肯定愛玩學習不好,你跟他一起玩很容易被帶壞的。“
在上面媽媽就犯下了新增論點的稻草人謬誤,通過小明的陳述,我們只是得知小華買了一臺新游戲機,我們并不能從中得出“小華貪玩學習不好”的論點。
(3)夸張論點的稻草人
張三說:”長期喝可樂,容易引起鈣流失,對身體不好。“
李四說:”不會吧,我每天一瓶可樂,現在也沒死啊。“
這就是典型的擴大論點的做法,張三的觀點是喝可樂對身體健康有影響,至于有多大影響并沒有表達,而李四的則將張三的觀點故意夸張,樹立了一個”喝可樂會死人“的稻草人。
(4)擴大范圍的稻草人
醫生建議:跑步時,如果你的姿勢不正確,或者長時間的跑步,會對膝蓋造成損傷。
網友結論:跑步會對膝蓋造成損傷,所以跑步是對身體有害的運動。
這種做法是將觀點中的一切限制條件都去掉,只保留初始的主謂賓,從而擴大的觀點所覆蓋的范圍。這種簡單化后的觀點和原始觀點非常相似,且結構完整沒有錯誤,但仔細思考其前提,去尋求前提的證據,就會發現其荒謬之處。
稻草人謬誤和偷換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其中一個區別在于一個是更換了概念,一個則是替換了整個論題:
(1)偷換概念是換掉了觀點中關鍵的概念在進行論述;
(2)稻草人謬論則是樹立了一個和原觀點相似,但實質完全不同的觀點在進行論述。
稻草人謬誤是常見的謬誤之一,它往往在有意無意間影響著我們的正常討論,使正常討論要么被偷換了概念,爭論了半天結果發現說的不是一回事;要么就以偏概全使觀點陷入極端,還沒等論證就已經錯了。
所以為了避免稻草人謬誤影響我們的理性判斷,在和他人的溝通和爭論中,一定要仔細辨別對方是否正在使用”稻草人“攻擊你,無論在任何時候,只要有人說“你的意思是我們全都應該……”或者是“眾所周知……”,你就可以斷定一個稻草人馬上就要來了,這時候你就要打起精神來了。
但我們面對”稻草人“也不用害怕,只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不要被那些扭曲的、顛倒是非黑白的語言影響,這些稻草人就失去了作用。要知道,嚇唬鳥兒的那些稻草人,無論看起來多么逼真,都不是真實的人。我們要用正確的、理性的方式,去對待身邊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