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里學到除了輸入還要有輸出,想想多年來,因為不安全感,迫得我一直不忘追求成長,不斷輸入;也因不安全感,很少輸出。從今天開始,強迫輸出,強迫自己看到鏡子里投射出的真實的自己。
我是獨生子,幼時父母便離異,我與母親相依。少了正常的一份愛,母親和親人加倍愛我,有些放縱,只讓我讀書,不問他事。小學、初中還有玩伴,交談傾訴,一切正常。高中時學校是只抓分數,不問素質的題海教育,每個人除了學習就是做題,文體課都被班主任占用,沒有親密的集體活動,也沒有時間私下溝通,變得越發的沉默。加上成績一直只是中等,強烈的刺痛我的自尊心,很勤奮的但沒有方法的讀書(現在回想起當時真是盲目的努力,可愛又可笑),從那時起孤獨開始不斷的侵染我。還記得當時的語文老師,有天把我叫到一邊聊天,說我是班里比較沉默的,但聰明人一般是沉默安靜的。我不知道他的意思,當時認為是一種表揚。高壓的學習,不盡人意的成績,受傷的自尊,無人傾訴的沉默的走過了高中。那時我習慣了獨來獨往,也不理解為什么上廁所都要找個人一起去。
大學里有了很多文體活動,新鮮又開放,不只是學習,還有好多社團,我欣喜而雀躍。身體里本來壓抑的熱情又開始沸騰,大學里認真學習、參加學生會和社團,看到自己身上除了學習還有很多優勢,自信支撐了我本來有的熱情,大學是快樂的!現在回想起那時還是有喜歡一個人獨處,大學都是集體生活,很難有單獨空間,因為學生會有單獨的工作場所,經常避開同學,一個人在學生會教室看書。
研究生的學習模式是導師制,除了師兄師姐們,就是同寢室的伙伴,同寢室的要么是本地的,還有成家的,周末通常剩我一個人,那是我第一次大哭,因為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不習慣和強烈的孤獨感。哭了后,之后我選擇了習慣這份孤獨,習慣獨來獨往,習慣自己和自己對話!
之后工作后,沒有合租合住過,談的戀愛也是異地戀,電話里聊天,缺乏與人相處的客觀環境,也沒有意識的主動相處。一路走來到今天,突然間問自己難道孤獨是我的宿命?!一個內心孤獨的人,無需言語,別人既能感受到那種氣場。我覺得謝霆鋒、王菲、樸樹身上都有。這種氣場會讓人覺得冷,害怕靠近,如果沒有主動的刻意的接近,孤獨氣場的半徑不斷擴展。
這幾天,我不斷的問自己,孤獨是我的宿命嗎?還是修已不夠?命運給我安排的場景,遇到的人,確有推我進入一個人的環境。而我漸漸習慣獨來獨往,習慣一個人生活,休息的時候一個人看書、看電影,不主動接近別人,不主動聯系。命有安排,運有己行,我在命的安排和自己的行為中漸漸把自己變成了現在的模樣。鏡子里的自己,有些清冷,面龐越發凌厲,溫柔和溫度在上面沒有幾分殘存!不喜歡鏡子里現在的樣子!改變她吧,即便命始然,即便都已習慣和麻木,狠抽自己一耳光,你不是不喜歡自己的樣子嗎?那就改變她,和宿命、和習慣、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