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讀《在細雨中呼喊》有感
? ? ? ? 當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時,就會珍惜自己選擇過去的權利。回憶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可以重新選擇,可以將那些毫無關聯的往事重新組合起來,從而獲得了全新的過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 ? ? ? 近日,看完了余華先生所寫的《在細雨中呼喊》,心情久久不能平復,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性深感遺憾!使我不由得在心中默默地思考其中的緣由。
? ? ? 這部小說是充滿了苦難與生離死別的,似乎整篇文章都從未離開過“死”這個話題“我”弟弟孫光明為救人而死,無賴父親孫廣才最終死在了糞溝之中,年少的摯友蘇宇病逝于家中,祖父如愿以償地死去。而“我”生命中的過客們也往往在當時的年代艱難而執著地“活著”:年少時愛慕的對象馮玉青自盡之后墜入風塵,留下懂事的幼子魯魯執著辛酸地尋找落魄的母親。然而余華在描述這些悲劇時卻用了一種貌似喜劇的方式,寄關懷于筆端的荒誕之中。
? ? ?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說中關于“我”父親孫廣才的死:這位父親的形象與“父愛如山”無關,反而是對傳統中高大的父親形象的徹底解構與顛覆。孫廣才是個不顧人倫的超級大無賴,不僅曾調戲兒子看上的姑娘,還對自己的媳婦下手,并且光明正大地將家里的物品一件一件地挪到寡婦家中,甚至在幼子死后并未表現出關愛,反而希望能憑借他“見義勇為”的行為給自己謀利。
? ? ? ? 孫光平的第一樁婚事被孫廣才伸手去摸人家的乳房而攪糊,唯一一位媳婦也被孫廣才糟蹋,最后孫光平一怒之下割下了父親孫廣才的耳朵。讀到這里,我的內心是復雜的!一方面為孫廣才這種貪婪好色的無賴行為而感到憤怒,所以覺得他落得如此下場是罪有應得,但是也替孫光平入獄感到悲哀,同時也在內心思考:當時的社會到底是怎么了?我們古時候儒家所提倡的綱常倫理都到哪去了?同時又暗自慶幸自己處于當今的和諧社會。五千年文明經久不衰,現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孔子學院,我們更應該注重古人所提倡的倫理道德。
在孫有元人到老年無任何幫助只剩下一張嘴等著吃飯時,孫廣才更是時刻盼望著他父親能夠死去,當孫有元如愿以償地死去時,“我”父親總算是如釋重負地笑了。然而,當母親死后,父親卻像是受到了莫大的打擊似的,每晚到母親的墳前哀嚎,最終死在了一片充滿污穢的糞坑之中,當有人在糞坑中誤以為是一頭豬而暗自竊喜可到頭來發現是孫廣才,又將他扔回糞坑中時,我的內心是無法言語的,我不知道是該拍手叫好,說這個惡毒無倫理的壞人終于不得好死,還是該站在人性的角度里憐憫他。我覺得作者加在孫廣才身上的黑色的幽默無關乎批判諷刺,只是站在一個第三者的角度客觀地去評判他的善與惡,告訴讀者像孫廣才那樣的小人物是那個荒誕時代的參與者。
說到死亡,我又不得不寫文中關于“孫有元因貧困而在大年初一異想天開地扛起他父親的遺體送進當鋪”的情景。這段文字我反復讀了好幾遍,天哪!我不知道余華是以怎樣的一個心情寫下這段文字,但我卻已被其中的文字深深感染,我從來不知道原來貧窮是如此地可怕,它可以讓一個人做出如此荒唐的行為,竟想拿自己父親的死尸去當錢,同時我又感恩我的父母,感恩這個溫暖的社會,從沒讓我受過一絲嚴寒,嘗過一次饑漉。當祖父揮動著遺體與當鋪里的伙計打斗,將曾祖父的腦袋打在一把椅子上而發出一聲可怕的巨響時,祖父接下來一系列的動作仿佛讓我看到了一個可悲的孝子的形象:他先是目瞪口呆(仿佛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是如此地愚蠢和可笑,又是多么的大逆不道),然后痛哭流涕,坐在冬天的一棵榆樹下懷抱著損壞了的曾祖父,他好似是在跟曾祖父道歉,又像是在懷念過往時光,最后埋葬了父親。
除了死亡,這部作品也凸顯著主人公的孤獨之感。自小就被家里人孤立的孫光林,以至于在后來的日子里都被外人看做是怪胎,沒有父母的疼愛,沒有朋友的陪伴。因為異常害怕孤單,所以不得不整天跟在蘇杭后邊,但由于志不同不相為謀,后來兩人分道揚鑣了。他說: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愿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此時的“我”已漸漸地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以至于當同樣孤獨的蘇宇主動跟“我”講話后,“我們”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后來蘇宇的死去,使“我”品嘗到了失去友誼的滋味,再度陷入孤獨。
而這部小說也充滿了對純真的童心的追憶與呼喚,“我”在孫蕩有兩個真摯的朋友,一個十月一號出生名叫國慶的男孩,和一個叫劉小青的,他們三個人下午放學后就往鄉間池塘跑去摸小蝦的情景是多么美好,雖然也有過爭吵,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段異常天真爛漫的友情,以至于作者回憶起他們時內心充滿了甜蜜,但他們的命運卻并不那么如人意。國慶在9歲時就被父親拋棄,必須自己掌握命運;劉小青的哥哥在“我”12歲那年秋天患急性黃疸肝炎死去;而“我”,因王立強的死去而不得已回到南門,卻發現“物是人非事事休”。而他們三人的純粹的友情,我卻如何也忘不了,比如國慶對孫光林說:“以后缺錢花,就給我來一封信。”雖然從此以后,他們再也不曾見面。
合上書本,再細細品味“在細雨中呼喊”,是啊!整部作品都像是彌漫在細雨中,呼喊卻無人應答。回憶再心酸苦楚,終究已成往事。
最后我卻想說,即使人們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種種不可避免的磨難,但我們卻要以強者的姿態堅強地走下去!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我們無法把握一切,而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內心。相信路在腳下,活出你的精彩!